医疗健康,这一关乎人类生命质量与福祉的核心领域,在AI技术的赋能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构建起一个全面、高效的大健康生态系统。然而,在这个充满机遇的市场中,并非所有参与者都能一帆风顺。日前,健康保障科技平台——轻松健康集团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在香港主板上市,联席保荐人为中金公司及招商证券国际。作为中国保险科技发展过程中的代表性企业之一,轻松健康集团曾经的众筹品牌“轻松筹”在朋友圈屡见不鲜。然而,如今的轻松健康集团却面临用户流失、盈利承压、主业变道、收入结构脆弱化等众多不确定性因素,这些风险都给接下来的上市埋下了不少隐患。
成本激增、毛利骤降,盈利能力承压
公开资料显示,轻松健康集团成立于2014年,业务涵盖轻松健康、轻松保险等板块,凭借在数字健康服务及保险领域的布局,已然确立了一定的市场地位。然而,其近年来的财务表现却暴露出多重隐忧。2022年至2024年9月(以下简称“报告期”),轻松健康集团营业收入分别为3.94亿元、4.90亿元、6.43亿元,虽然营收增长超100%,但报告期内公司经调整净利率却呈现下降态势,分别为37.9%、29.9%以及11.9%。这意味着在扣除各项费用后,公司实际可用于股东分配的利润占比在逐渐减少。
与此同时,公司毛利率的下滑也引人注意。报告期内,公司毛利率分别为82.6%、79.9%、43.4%,呈现明显的下滑态势。分业务来看,健康服务业务虽贡献超60%收入,但其毛利率从96.9%跌至20.3%,盈利能力明显较弱。主要原因是采购第三方健康服务成本激增,如2024年前三季度采购成本占比高达88%。此外,公司保险经纪收入连续下滑,年化保费从13亿元降至8亿元,保单数量从200万份降至100万份。保险技术服务收入也出现负增长,在竞争激烈的保险领域,公司的优势壁垒正在被削弱。
而从财报来看,报告期内,保险业务占据了轻松健康集团的大半壁江山,收入占比分别为81.5%、66.7%、79.5%。换言之,作为营收主力的保险业务版块已然增长乏力,未来将影响公司的全面盈利能力。轻松健康集团虽然营收增长快,但盈利质量存在问题,毛利率和净利率下降,核心业务增长乏力,盈利可持续性存疑。未来,如何优化健康服务成本、重塑保险业务竞争力,并探索新增长点,将是决定轻松健康集团能否突破增长瓶颈、实现长期稳健发展的关键。
剥离众筹业务,用户加速流失,业务结构转型中的效率困境
为了实现合规上市,轻松健康集团在2024年6月决定剥离“轻松筹”和朵尔医院业务。这一决定直接暴露了集团早期业务架构的合规风险,同时也给集团带来了诸多挑战。
首先,作为曾经的知名公众品牌,轻松筹为集团积累了广泛的社会信任。剥离后,势必削弱集团整体的品牌影响力,影响市场对其新业务的接受度。在集团健康服务业务尚未完全证明盈利能力的情况下,未来的增长潜力和战略方向也将受到投资者质疑。
其次,集团健康服务收入增长主要来自几家大客户的采购。根据招股书披露,2022年、2023年及2024年前三季,公司来自前五大客户的收入占比分别为75.4%、71.7%及66.3%。尽管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但仍处于较高水平,显示出对核心客户的依赖。这种对核心客户的依赖存在集中度高的风险,如果剥离轻松筹后无法有效拓展新客户,将影响收入稳定性。
最后,轻松筹作为集团早期的核心流量入口,曾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剥离后必然加速用户流失,影响保险业务转化率。具体而言,轻松筹原有的高频互动社交属性曾是保险产品转化的重要场景,而剥离后将导致用户粘性进一步下降,同时保险销售渠道受到限制。根据沙利文报告的数据,轻松健康集团在中国独立数字综合健康服务及健康保险服务市场排名第八位,且在移动设备活跃用户数量上排名第二。然而,用户增长已然见顶,活跃用户数量持续下降,活跃用户转化率持续走低,意味着公司的用户运营体系并未有效激活存量用户价值。
而与用户规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营销投入的大幅膨胀。报告期内,轻松健康集团的销售及营销开支大幅增长,但并未带来预期的用户增长或业务效率提升,反而呈现出明显的“投入高增但效果疲软”现象。事实上,公司并非没做努力,但收效甚微。如投入AIcare技术栈构建智能营销系统,但银河AI营销等模块在实际应用中尚未展现出对获客成本的降低作用。
此外,数字健康服务赛道竞争加剧,叠加保险行业“报行合一”政策影响,传统营销模式边际效益递减。综合而言,剥离轻松筹虽然是合规上市的必要举措,但也直接导致了市场信心动摇、收入结构脆弱化以及集团用户加速流失。若无法通过健康服务的技术赋能(如AIcare平台)或保险业务创新弥补缺口,上市后可能面临估值压力与盈利挑战。
水滴悲观预期在前,轻松健康如何重塑估值逻辑?
在大健康产业领域,并不缺先行者,资本市场早已有前车之鉴。水滴公司曾以“筹款+互助+保险”三级火箭模式快速崛起,并在2021年5月7日正式在纽交所上市,拿下“保险科技第一股”的名头。然而,上市后的水滴公司表现并不如预期,股价迅速破发,市值大幅蒸发。投资者用脚投票的背后,不仅是源于业绩的压力,更反映了投资者对行业前景的悲观预期。
作为轻松健康的竞争对手,水滴在资本市场表现不佳,必然影响投资者对同类企业估值预期。若轻松健康无法证明其盈利路径清晰,IPO进程或将遇阻。此外,如果轻松健康涉及互助或类保险业务,也将面临与水滴类似的合规审查,如用户资金池管理、牌照资质等问题。
同时,行业头部企业腾讯微保、蚂蚁保险等依托生态优势挤压生存空间,轻松健康若缺乏技术壁垒或独特场景,必然陷入同质化竞争。轻松健康该如何向资本市场证明其健康服务与保险联动的模式能突破行业增长瓶颈?这是一个亟待解答的问题。
当前港股市场对中概股估值偏保守,叠加健康科技赛道竞争加剧,投资者市场对保险科技平台的估值趋于谨慎。轻松健康集团是否能通过技术赋能、数据资产开发等方式重塑估值逻辑,从而向市场自证实力?目前为止,依旧是个问号。
轻松健康集团的IPO之路:挑战与机遇并存
轻松健康集团的IPO之路是业务转型与资本考验的双重挑战。短期内,公司需解决盈利结构优化、用户留存与增长问题;长期则需证明其“健康服务+保险科技+AI”生态的可持续竞争力。在成长性、稳健性双重涉险的背景下,轻松健康集团的IPO之路并不明朗。然而,正是这些挑战,也为公司提供了重塑自我、突破瓶颈的机遇。未来,轻松健康集团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长期稳健发展,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