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多的漫长等待,今天腾讯股价盘中重回500港元大关,最高冲上512港元,对应市值暴增约3200亿港元。
这是2021年7月以来,腾讯首次突破500港元大关。
足见“微信+DeepSeek”威力十足。
自1月14日来,港股科技股集体上攻,恒科指目前累计涨幅超30%。
这一轮恒生科技上涨行情,也不乏外资身影,它们非常活跃。
彭博社报道,全球对冲基金以数月来最快速度涌入中国股市,推动在岸与离岸市场总市值增长超1.3万亿美元。
这一切,既有DeepSeek的助力,也有中国科技公司基本面和估值的双重驱动。
春节后,DeepSeek成为港A市场最强主线之一。
2月以来,百度、华为、阿里、腾讯、360数字安全等国内多个巨头已经上线DeepSeek大模型。
在科技龙头们的驱动下,科技产业正处在新一轮向上大周期中,以AI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各个领域加快落地应用。
不仅国内券商,还有国外投行,都指出,随着中国科技产业发展成熟,中国版的“M7”概念科技龙头或正横空出世。
一方面,我国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期,通过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科技产业仍将是政策重点支持的领域;
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人工智能等技术引领的新一轮科技浪潮中,AI正加速渗透至经济和社会的各个层面,中国在人才和技术方面有着雄厚的基础,国内科技产业有望受益于本轮科技浪潮。
根据华创证券研究所《ETF中的DeepSeek含量》的统计数据,DeepSeek含量第一的行业主题ETF,是信创ETF(562570),该ETF的成分股中,DeepSeek概念股权重达到48.1%。今天上涨0.6%,年内累计上涨25.12%,表现亮眼。
类比美股市场的七巨头(Magnificent7),受益于AI、半导体、高端制造等科技产业发展趋势,A股及港股中也有望涌现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国科技龙头,它们的价值正重新被评估,被认可。
在这一波中国科技股重估潮中,港股排在了最前面,占据了非常有利的位置。
原因有二,一是因为港股上集中了很多基本面优质、竞争力强劲的科技公司,而且这些公司大多都处于AI科技前沿,是实打实的AI概念股;二是中国在科技应用方面,不仅能够快速跟进,而且有能力领先于世界,如短视频领域,这些在互联网时代就已经充分验证,港股的科技公司则是这方面的佼佼者。
例如腾讯,作为拥有超13亿月活的“超级应用”,微信接入DeepSeek,无疑是科技圈的超级王炸。
日前,微信搜一搜正式灰度测试接入DeepSeek。
被灰度到的用户,可在对话框顶部搜索入口,看到“AI搜索”字样,点击进入后,可免费使用DeepSeek-R1满血版模型。
回顾来看,腾讯生态加速AI布局,早前已经动作频频。
此前,腾讯云AI代码助手、腾讯元宝APP已宣布接入DeepSeek-R1。而除了上述产品外,今天腾讯文档也官宣接入DeepSeek-R1满血版。
用户即日起便可在腾讯文档小程序、网页版、移动端(3.9.5及以上版本)及桌面端自由切换混元大模型与DeepSeek-R1模型,体验长文本推理、实时联网搜索等进阶功能。
随着腾讯持续布局,华尔街投行纷纷唱多。
高盛最新称,腾讯持续整合DeepSeek,彰显以AI开放策略为增长倍增器。受惠于小商店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小程序生态系统和微信支付功能,腾讯为人工智能应用程式的主要受益者。
瑞银也指出,腾讯旗下产品逐步采用DeepSeek,可带来新的盈利机会,为内容带来增量流量,促进微信AI代理发展。
除了腾讯,阿里巴巴和苹果的合作,国产AI对于国产算力的需求,国产电动车市场份额的进一步增加,等等,都在推动中国科技股的价值重估。
DeepSeek引发的国内科技股上涨行情,至今已经一个多月,板块轮动,个股上涨幅度,看上去相当充分,以至于有一种观点认为,回调随时会开始。
涨多了跌,这是股市规律。
而且,最近的走势,确实也呈现出一定的震荡,证明资金各方对后市存在分歧,不像刚启动时的单边上涨。
再加上,去年9月24日之后的两周时间,特别需要提到的是国庆期间,港股发疯式的上涨,结果国庆一收假,待A股开市时就大跌,上涨了一出快进快出的割韭菜戏码,令到一些投资者担忧故伎重演。
另外,社交媒体上盛传的一个数据图--TMT板块交易拥挤度,似乎也都显示科技板块的抱团行为有过热倾向。
因此,不能完全否认回调的可能性。
对于强调稳健性的投资者来说,如果早期买入成本较低,盈利较高的话,获利了结,落袋为安,也无可厚非。
不过,我们也注意到,有一些区别于去年9月份的利好消息。
最值得一提的,是交易层面。
彭博的报道,凭借DeepSeek的技术突破,全球对冲基金以数月来最快速度涌入中国股市,推动在岸与离岸市场总市值增长超1.3万亿美元。与此同时,印度市场同期蒸发7200亿美元,创下历史最大资金外流纪录。MSCI中国指数连续三个月跑赢印度指数,为两年最长连涨周期。
同时,机构调仓动作也十分显著,大多数基金最近几个月都在减少对印度股票的敞口,并增持中国股票。
报道显示,Eastspring等资管公司近期增持中国互联网板块,同时减持“估值透支”的印度中小盘股;Man Group旗下亚洲基金将中国仓位从30%提升至40%,印度仓位则从21%降至18%。
证明外资也在重新拥抱中国科技板块。
在互联网时代,港股上的外资可以说,亲身亲历了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过程,亲眼目睹中国互联网公司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当然也收获了巨大的收益。
从这个角度看,不难理解外资做多中国科技资产的逻辑,它们当然不希望错过中国式的AI科技热潮。
而从性价比上看,港股科技公司尽管反弹了不少,但仍然存在优势。
例如,和美股的科技巨头做估值对标,腾讯的动态PE 23倍,meta 30倍;阿里动态PE 23倍,亚马逊41倍。
另外,美股从去年12月开始高位盘整,至今已经持续了两个月,但仍然看不到突破的迹象。
原因在于,两大压制因素,一个是特朗普激进的关税政策,使得通胀重燃,影响经济基本面,另一个则是在此基础之上的货币宽松预期打折,影响流动性。
作为关税的忠实信徒,特朗普在短期内改变关税政策,难度还是比较大的,而通胀预期不下去,美联储降息步伐只会减慢而不会加快。
既然如此,资本自然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低估资产重新做配置,港股是少数能够满足此要求的市场之一。
只要外资仍在大量做多港股科技板块,港股的AI投资热潮,就不会这么快停歇,投资者可以持续关注。
投资者也可以看看港股科技板块的指数基金,如恒生互联网ETF(513330),今日成交活跃,成交额为116.8亿元,最新规模高达274亿元。该ETF紧密跟踪恒生互联网科技业指数,聚焦于港股互联网行业,成分股囊括了互联网龙头企业,像阿里巴巴、腾讯、京东、快手、美团、网易、百度等,前十大权重股占比高达86%。
又如恒生科技指数ETF(513180),规模同样超200亿,它跟踪的恒生科技指数涵盖互联网、消费电子、半导体、新能源车等多个科技领域,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广泛布局港股科技板块的工具。尽管恒生科技指数已经步入技术性牛市,但估值仍处历史低位,截至上周五,该指数的动态市盈率为25.03倍,位于该指数发布以来30.47%的分位点,低于中位数34.88倍。
港股在过去几年,受到各种利空因素的困扰,一直处于下跌和盘整状态,估值也跌落到历史低点。
不过,物极必反,现在困扰港股的各种利空因素,已经或者正在转向。今天在京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高科技企业成为重要参会者,证明国家对高科技企业的重视。
去年9月24日,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节点,回过头看并非一个简单的估值修复行情,而是基本面发生转向。
而现在,随着DeepSeek的突破,将这个基本面转向进一步夯实,国产AI的技术限制正一步步被突破,由此带来的商业机会和投资机会,会源源不断。
鉴于此,资本市场也正逐渐形成一个预期,那就是科技股有望出现价值重估和基本面向上的双驱动行情。
一般而言,估值提升下,股价上涨快速且明显,投资者是非常乐意看到的。
但是,大家应该都清楚,单纯的估值修复,行情的持续性未必会走得远,走得稳。只有基本面向上,有业绩增长保证,估值的修复、提升才更有质量,涨上去之后不容易跌回去。
虽然今天行情走势反复,但拉长时间看,港股科技股大趋势是向好的。
在互联网时代,中国的科技公司曾经创造出巨大的商业和投资价值,在AI时代,有机会复制这一点。作为嗅觉灵敏的国内外资本,更是深谙此道。
当然,因为短期内涨幅过大,港股科技板块也存在调整的可能性,这其实是很正常的,也是健康的行为。
只要大趋势不变,调整到位后重新进入上涨通道,就是大概率事件。
投资者需要时刻关注,那些已经被市场筛选出来的好的科技股,调整到位后出现的布局机会。(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