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行发布了《2024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报告,揭示了当前银行信用卡业务的诸多现状与挑战。数据显示,2024年末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在用发卡数量为7.27亿张,较2022年四季度减少了8000万张,这一数据无疑为信用卡市场敲响了警钟。
自2022年第四季度信用卡发卡量达到8.07亿张的高点以来,信用卡发卡量已连续九个季度呈现下降趋势,这一趋势不仅持续时间长,而且降幅显著。具体来看,截至2024年末,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的存量规模为7.27亿张,同比下降5.14%。与2023年相比,2024年末存量的信用卡量减少了4000万张,这一降幅更是近三年来的最大降幅。从近五年的数据来看,信用卡存量规模在2021年达到8亿张的高点后,便开始了持续的下滑之路。
信用卡市场的萎缩不仅体现在发卡量上,人均持有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的数量也连续两年下降。尽管同比降幅有所放缓,但这一趋势仍然表明,消费者对信用卡的需求和热情正在逐渐减退。人均持有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0.52张的数据,也反映了当前市场信用卡普及率的下降。
在信用卡市场整体萎缩的背景下,信用卡逾期问题却日益凸显。截至2024年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达到了1239.64亿元,较2023年上涨了26.32%。这一数据的增长,不仅反映了部分持卡人还款能力的下降,也暴露了信用卡业务在风险管理和催收方面存在的不足。同时,2024年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占比为1.43%,较上年末增加了0.3个百分点,这一比例的上升,进一步加剧了银行信用卡业务的风险。
事实上,近年来银行针对“沉睡卡”等无效卡片的清理工作一直在持续进行。早在2022年7月份,原中国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就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对信用卡业务的经营管理、发卡营销行为、授信管理和风险管控、资金流向、信用卡分期业务规范管理、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规定。这一通知的出台,旨在规范信用卡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推动信用卡业务健康有序发展。
然而,尽管监管政策不断出台,信用卡市场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2024年,多家银行宣布停止发行联名信用卡,并对信用卡权益进行了大幅调整。调整内容主要涉及交通出行里程兑换、机场贵宾厅服务以及消费优惠等方面。具体调整方式包括权益内容的变更、积分规则的修改以及权益服务使用次数的减少等。这些调整,无疑对持卡人的权益产生了一定影响,也进一步加剧了信用卡市场的萎缩。
银行信用卡业务的调整期,不仅体现在发卡量和权益调整上,更反映在市场竞争格局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上。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和消费者支付习惯的改变,传统信用卡业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产品的便捷性和灵活性吸引了大量年轻消费者;另一方面,消费者对信用卡的依赖程度逐渐降低,更多人开始选择使用移动支付等新型支付方式。
面对这一形势,银行需要积极应对挑战,创新信用卡产品和服务模式。一方面,银行可以加强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合作,推出更多符合消费者需求的联名信用卡产品;另一方面,银行可以优化信用卡权益和服务,提高持卡人的使用体验和满意度。同时,银行还需要加强风险管理和催收工作,降低信用卡逾期率和不良率。
综上所述,银行信用卡业务正处于调整期,发卡量持续下降、逾期问题凸显、权益调整成常态。面对这一形势,银行需要积极应对挑战,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加强风险管理和催收工作,以推动信用卡业务健康有序发展。同时,消费者也需要理性使用信用卡,合理规划消费和还款计划,避免陷入信用卡债务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