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节后煤矿复工加速,叠加供暖需求退坡与非电行业复产节奏偏缓,国内动力煤市场正经历供需宽松的深度调整。截至2月21日,秦皇岛5500K动力末煤平仓价报719元/吨,周环比下跌22元/吨,创2021年5月以来新低;京唐港主焦煤库提价同步回落至1430元/吨,周跌幅达30元/吨。尽管电厂日耗回升,但港口与煤企库存持续累积,供需矛盾短期内难以缓解。在能源安全与双碳政策交织下,煤炭行业正面临结构性变革,产能区域分化与资源稀缺性矛盾日益凸显。
供需宽松主导短期市场,库存压力抑制煤价修复
供给端快速释放
节后晋陕蒙三省煤矿开工率回升至81.9%,周环比增加3.5个百分点,主产区复工复产进度显著快于需求恢复。据环渤海港口数据显示,2月以来铁路集港日均增量达25万吨,秦皇岛、曹妃甸等港口库存总量突破2700万吨,同比增幅近五成。进口煤价格倒挂现象持续,印尼Q3800到岸价较内贸煤低35元/吨,进一步加剧国内供应宽松压力。
需求端复苏乏力
电力与非电行业需求均显疲态。尽管电厂日耗环比上涨,但库存可用天数仍维持在20天以上高位,补库意愿低迷;非电行业中,甲醇与尿素开工率虽处历史高位,但受制于利润空间压缩,采购以刚需为主。建材、钢铁等行业淡季特征显著,加之冷空气影响有限,民用取暖需求对煤价支撑不足。
库存消化周期延长
当前社会库存总量较去年同期增加超700万吨,港口周转效率持续走低。贸易商降价出货意愿增强,但市场实际成交清淡,环渤海港口锚地船舶数量不足30艘,部分船舶选择观望待价。高库存背景下,煤价短期或继续下探至700元/吨附近寻求支撑。
能源转型深化,煤炭中长期韧性凸显
供给约束强化资源稀缺性
双碳目标驱动下,安监环保政策趋严挤出超产产能,叠加东部资源枯竭与山西“稳产”战略,国内产能加速向西部转移,开采成本上行压力显著。焦煤资源因开采深度增加与安全标准提升,欠产或成常态,稀缺属性进一步强化。尽管新能源装机量首超火电,但煤炭作为基荷能源的地位短期难以撼动,2024年进口煤总量达5.43亿吨,印证需求韧性。
价格中枢维持高位震荡
尽管短期煤价承压,但在能源安全诉求下,政策端或通过产能调控与进口限制平衡市场。中电联预测,3月重要会议前后安检趋严或抑制产能释放,煤价下行空间有限。长期来看,煤企资产负债表优化后现金流改善,叠加煤电联营模式对冲周期波动,行业盈利稳定性增强。德邦证券测算,当前动力煤国内外价差超47元/吨,进口增量压力可控,煤价中枢有望维持700-750元/吨区间。
结构性机会聚焦成本与区域优势
东部沿海电厂受进口煤冲击较大,而内陆区域因运输成本形成天然价格屏障。此外,西部地区煤矿受益于产能集中与政策扶持,成本优势显著。能源大省如内蒙古、新疆通过煤电一体化布局,平抑价格波动风险。行业洗牌加速下,具备资源禀赋与产能弹性的企业或率先受益于下一轮景气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