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7日,国债期货集体上涨,30年期主力合约涨1.95%,10年期主力合约涨0.57%,5年期主力合约涨0.34%,2年期主力合约涨0.12%。债券ETF方面,30年国债指数ETF(511130)盘中大涨超2%,冲击4连涨,最新价报113.43元,盘中成交额已超25亿元,交投活跃。
在债券的细分品类中,博时基金固定收益二部基金经理张磊指出,今年更看好30年国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债市趋势未变,扰动因素增加
市场判断方面,我们认为,今年债市走势大概率是趋势未变,但扰动增加。
1
利率水平低位。政策利率方面,7天OMO利率目前是1.5%。受到预留政策空间、银行净息差压力、外部环境(包括外需扰动、中美利差、联储降息节奏)、国内基本面等多重因素影响,政策利率从1.5%到1%这个过程将是缓慢的。
市场利率方面,目前整体也在低位。
信用债方面,3年AAA、AA+、AA信用债利率在是2.02%-2.3%范围。
利率债方面,10年和30年国债利率在1.8-1.9%、2.05-2.15%。市场整体的利率水平也在低位,从海外经验来看,市场利率从2%-1%这个过程会是漫长的。
2
扰动因素增加。首先,权益市场对债市的扰动增加。高息存款取消后,居民存款从银行流向非银,目前市场是存量博弈,非银掌握债市的定价权,居民的资产配置行为影响增大。因此,非银机构的配置行为与风险资产的表现相关,股债翘板效应加剧。当风险资产趋弱时,居民会更多的配置固收类产品;当风险资产走强时,居民更多的配置权益类资产。今年年初债市的负Carry放大了这种扰动,近期随着息差的修复,股债翘板效应边际弱化,但这将是今年债市扰动的因素之一。
其次,市场对货币政策节奏预期的扰动增加。国内货币政策强调“适时降准降息”,市场交易节奏与货币政策节奏的存在预期差,导致债市波动加大,今年一季度特别是3月以来的债市,显著反映了这一点。
最后,外需不确定性对债市扰动增加。海外关税政策落地、幅度节奏与市场预期的节奏也存在预期差,且贸易政策节奏对基本面、风险偏好的影响也存在预期差,也会对债市形成扰动。
3
债市趋势有望维持。目前,国内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阶段,经济基本面在复苏过程中,但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在增加,虽然目前政策节奏有所变化,但货币政策的导向仍是支持性的,债市趋势有望维持。
二、30年国债的投资价值
结合市场判断,我们可以从交易价值、对冲价值、配置价值三个角度来看30年国债的投资价值:
1
第一,交易价值。30年国债的久期长、波动大,属于进攻性品种;同时,30年国债又是长久期债券中,流动性较好的品种,交易兑现的效率高。因此今年或处震荡市,有望充分发挥30年国债的交易价值。
2
第二,对冲价值。由于今年存在明显的股债翘板效应,考虑到股市和债市的波动性,30年国债流动性好、久期长,是债市进攻性利器,可以作为权益市场的对冲工具,充分发挥对冲价值。
3
第三,配置价值。由于30年国债的久期较长,在低利率环境下,债市的投资策略是用期限利差替代信用利差,久期价值凸显。
如前所述,30年国债持有一个月,收益率从2.12%下行到2.11%的年化回报是4.82%。目前债市趋势有望维持,利率节奏变化但方向未变,持有30年国债能够获取较高的投资回报,因此30年国债也具有良好的配置价值。
三、如何投资30年国债?
对于债券产品来说,可以考虑参与30年国债的投资;但是对于多元配置的产品或者散户,可以考虑30年国债指数ETF,一键投资30年国债。
30年国债指数ETF(511130)跟踪上证30年期国债指数。超长期限国债的票息优势强,在风险收益比基本可控的前提下,高票息长久期品种的配置性价比正在逐步提升。
30年国债指数ETF具有四大优势——投资价值优、进攻性强、流动性好、工具性佳,产品同时兼具30年国债现券特征和场内ETF投资便利性,可为投资者提供一键配置30年期国债的投资工具。
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风险提示:
以上内容基于公开信息整理,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提及个股仅为指数成分股说明,不作为个股推荐。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基金不同于银行储蓄和债券等固定收益预期的金融工具,不同类型的基金风险收益情况不同,投资人既可能分享基金投资所产生的收益,也可能承担基金投资所带来的损失。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本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收益,基金净值存在波动风险,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业绩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投资者应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及《产品概要》等法律文件,及时关注本公司出具的适当性意见,各销售机构关于适当性的意见不必然一致,本公司的适当性匹配意见并不表明对基金的风险和收益做出实质性判断或者保证。基金合同中关于基金风险收益特征与基金风险等级因考虑因素不同而存在差异。投资者应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情况,结合自身投资目的、期限、投资经验及风险承受能力谨慎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不应采信不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销售行为及违规宣传推介材料。
以上内容与数据,与界面有连云频道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