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晒比天高的收益率,我就不掺和了。2021年上半年,我还是更想谈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港股市场。
个人并不是很喜欢港股的正股交易,主要原因是交易费率太高。
有朋友问,是券商的佣金太高吗?并不是,券商在港股佣金这块已经尽可能降低成本,甚至在未来有望和美股一样形成”零佣金“的竞争局面。港股的一系列交易费用,包括——
别看这些数字都藏在小数点后若干位,由于港股是以”手“为最小单位交易的,多数公司单手金额都能上万。一趟20000交易额的交易,如果不算券商的佣金,费率就已经达到0.27%,接近60港币。
这样的无法避免的”高费率“,势必降低了整个市场的流动性,我随便截取了港股和美股第一市值的公司,1分钟的K线图,大家欣赏一下。
其中港股的领头羊腾讯,即便每天交易额能占到整个市场的1/10,依然在1分钟线上多次出现”缝纫机“,而且偶尔的大单交易会出现跳跃式行情,而美股的领头羊苹果的1分钟K线图则柔滑很多。
$腾讯控股(00700)$
$苹果(AAPL)$
市场交易,要那么柔滑的K线干什么?
其实流动性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这个市场对投资者的吸引力。由于美股的费率极低,不算券商佣金的双边交易费率大致为0.024%,是港股的十分之一还不到,因此在美股可以实现大量的高频交易,很好地补充了市场流动性。对机构来说,不用怕大额的买卖单造成太大的市场冲击,对散户来说,降低突然黑天鹅导致穿仓的可能。这也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港股”老千股“、”闪崩股“的频发。
因此我在港股的正股几乎就一个策略”持仓不动“。
也因此,我选择的港股公司——$香港交易所(00388)$ 。
持有它的逻辑很简单,与整个市场”荣辱与共“,与持有大盘是一个意思,并且还能在市场交易中不断分一杯羹。
同时,港交所有大量的现金储备,简直媲美$贵州茅台(600519)$ 。
说实话,今年以来,港交所并没有涨太多,主要的涨幅还是在年初随着市场一起”疯牛“中获得的,大多数时候都在”回撤“中荡漾,因此也没有寄希望它能带来什么超额收益。当然,最近因为$滴滴(DIDI)$ 事件给赴美IPO的公司蒙上阴影,港交所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能成为更多中国内地企业的首选。
要说超额收益,上半年贡献得更多的可能还是靠打新。
打新的重点一直是市场情绪,因为对一家财务数据披露有限、二级市场投资者并未充分交换预期的公司来说,市场行为更多的只是一些行为上的博弈。
2021年上半年的港股打新还呈现出”两级分化“——
一边是字面意思,年初和年中的两级的IPO数量较多;
另一边是参与打新的收益,热门的和冷门的,收益高的收益低的,简直天壤之别。
谈谈我自己参与的一些案例:
在此之后就迎来了$快手-W(01024)$ ,打新的极度内卷时光开始了。快手也是我需要总结的一个case,因为从估值上来讲,快手连IPO的发行价都不值,且在短视频领域我更看好抖音,而快手的商业化途径也并不令人满意,因此就没有深度参与,只上了现金。
但是,快手是一个被投行和市场惯坏的case,因为当时市场热度极高,且快手将流通货值压至最低,导致上市后因供需关系不平衡直接暴涨了160%。以后碰到这种市场白送的”赚快钱“机会,要牢牢把握住。
然后市场就开始了冷淡期,二次回港的公司成为重点。
之后港股打新一下子进入了寒冬,几个定价过高的票接连破发,且市场申购热度也不及此前的一半,当时因为$百融云-W(06608)$ 埋了一大批兴致勃勃的投资者,而我躲过一劫,就开始了”斗智斗勇“的博弈,有收获也有惨败。
此后,全市场的焦点都放在了极热的票上,比如$京东物流(02618)$ 、$时代天使(06699)$ ,希它们能重燃市场。
此后,IPO的打新就成了”与市场博弈“的情节,并非大热大搞、不热不搞才能赚钱。
总的来说,2021年上半年的打新市场经过了多种市场情绪的变迁,已经到了对散户极不友好的”你猜我涨不涨“的环节。
但这样的场景,其实历史上也有发生过——妖股横飞,场内却一片惨淡。这说明市场并不是缺钱,只是担惊受怕的围观情绪很重。
所以,要在这样的市场赚钱,除了要更多地了解公司本质,还要有一定的运气协助。
而对于我这样并不喜好太频繁的交易、也不愿意错过机会的投资者来说,在正股上不愿意交易更多,在新股上也可能更多会佛系参与。毕竟我既不想交更多的税给香港政府让他们给港毒们派钱,也不愿意把打新的大部分收益交于银行。
港股要想真正成为全球性的金融市场,只有两条路——第一、降低交易费率;第二、加快数字化改革。
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祝它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