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零食行业中,盐津铺子股价一路高歌猛进,今日(2025年4月15日)盘中创下历史新高89.85元,市值接近240亿元。与此同时,良品铺子、三只松鼠等竞争对手却未走出如此行情。
业绩增长推动股价攀升
盐津铺子近年来业绩表现亮眼,2024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已达4.93亿元,预计全年净利润有望突破6亿元,较2023年的5.06亿元继续增长。在中国休闲食品市场规模突破万亿的背景下,盐津铺子营收规模从2020年的19.59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41.15亿元,净利润实现连续三年创历史新高。
在股价创新高的同时,盐津铺子高管减持套现现象引人关注。2025年3月4日,包括副总经理兰波、杨林广等在内的多位高管完成减持91.1万股,套现金额超5000万元。此前,公司实控人之一张学文也曾在2024年7月减持200万股,套现8000万元。
从3月4日到今天,盐津铺子涨幅59.17%。
尽管盐津铺子在资本市场表现抢眼,但其产品质量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在黑猫投诉平台上,盐津铺子累计投诉量达445条,虽然相比三只松鼠的2548条、良品铺子的2065条要少,但消费者反映的产品发霉变质等问题仍然存在。即便在2025年4月9日,仍有消费者投诉盐津铺子食品发霉变质、异味明显,这表明公司在食品安全管控方面仍有待加强。信心动摇”的质疑。
2024-2025年高管累计套现1.32亿元,上市以来股东套现总额超6亿元。减持均价57元/股,较2025年4月15日收盘价86.8元,仍有52%的溢价空间。这场减持风暴中,一个矛盾点浮出水面:业绩增长期的高管套现,究竟是个人资金需求,还是对公司未来隐忧的提前反应?
散户逆势加仓:用真金白银“投票”的信仰派
与高管撤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散户的逆势加仓。2025年1月,盐津铺子股价因减持公告下跌,但散户资金单月净流入3809万元。4月8日股价涨停创历史新高时,散户资金占比达31%,远超主力资金(19%)。
支撑散户信心的三大逻辑:
业绩增长确定性,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38.61亿元(+28.49%)、净利润4.93亿元(+24.55%),魔芋制品、鹌鹑蛋等爆款单品贡献显著;全球化想象空间:越南基地投产、泰国2.2亿建厂计划,目标海外收入占比提升至10%;渠道红利释放:量贩渠道占比达30%,销售费用率降至12%以下,效率优势凸显。
信任博弈的三大战场:数据、情绪与资本暗流
数据撕裂下的估值争议动态市盈率39.28倍、市净率15.85倍,显著高于良品铺子(26倍)等同行。支持者认为,全产业链模式(自建魔芋种植基地、鹌鹑养殖场)带来的成本优势支撑高估值;反对者则警告,量贩渠道价格战可能挤压利润率。
情绪面:从“减持恐慌”到“新高狂欢”1月减持公告后股价下跌4.22%,但4月8日涨停突破历史新高,区间振幅达62.82%。深股通资金在此期间净买入3832万元,游资“毛老板”单日买入4092万元,推动市场情绪反转。
资本暗战:机构与散户的角力龙虎榜显示,4月8日机构净卖出2064万元,而散户净买入1752万元。这种分化折射出市场对盐津铺子的分歧:机构担忧减持潮下的流动性压力,散户则押注消费升级与出海红利。
这场“高管VS散户”的信任博弈,既是资本市场的经典剧本,也是中国消费品牌升级的缩影。盐津铺子的特殊性在于,它用魔芋素毛肚的“中式创新”撕开了万亿零食市场的口子,高管们或许需要思考:如何在套现离场与长期主义之间,找到更优雅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