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润贝航科接待91家机构调研,包括天风证券、中邮证券、金信基金等

2025-04-21 23:35:59
金融界
金融界
关注
0
0
获赞
粉丝
喜欢 0 0收藏举报
— 分享 —
摘要:2025年4月21日,润贝航科披露接待调研公告,公司于4月21日接待天风证券、中邮证券、金信基金、睿亿投资、亚太财产保险等91家机构调研。公告显示,润贝航科参与本次接待的人员共3人,为董事、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徐烁华,副总经理、财务总监于松松,证券事务代表邵

2025年4月21日,润贝航科披露接待调研公告,公司于4月21日接待天风证券、中邮证券、金信基金、睿亿投资、亚太财产保险等91家机构调研。

公告显示,润贝航科参与本次接待的人员共3人,为董事、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徐烁华,副总经理、财务总监于松松,证券事务代表邵晨。调研接待地点为线上电话会。

据了解,2024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9.09 亿元,增长 10.14%,归母净利润 8852.46 万元,减少 4.16%,股权激励股份支付费用增长 56%,国产化业务营业收入同比增长 27.64%,研发费用提高 63.08%,约 2400 个件号通过适航认证。

据了解,2025 年公司将坚定实施“双轮驱动”战略,加速推进数字变革,积极与客户沟通,提升自研航空器材产品竞争力。分销方面关注动态、完善结构等,国产化自研业务重视研发投入、加快取证和推广。

据了解,公司在航空材料开发、适航认证体系有竞争优势,国产航空器材销售集中于航空公司及飞机维修公司,已形成多类国产化替代产品销售。公司从多方面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是少数拥分销+自研双资质体系的公司。公司有国际化视野,探索国产飞机海外本地化服务模式。

调研详情如下:

公司2024年度业绩概况: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09亿元,较同期增长10.14%;实现归母净利润为8852.46万元,较上年同期减少4.16%,在股权激励股份支付费用同比去年增长56%的压力下,公司还是维持了较为稳定的利润水平。

公司2024年度在深化提高航空器材分销运营效率的同时,持续推进国产化业务,报告期内国产化业务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7.64%,研发费用同比2023年提高63.08%。截止24年底公司共有约2400个件号通过中国民航局相关适航认证,部分自研产品已写入中国商飞工艺材料产品批准书。

2025年公司将继续坚定实施航空器材分销+国产化自研的“双轮驱动”战略,加速推进数字变革、提升整体运营效率,积极与客户沟通,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快速作出反应,另一方面努力提升自研航空器材产品竞争力、销售规模及利润率水平,降低外部环境波动对公司业务可能产生的影响。

互动交流环节:

1、请谈谈公司2025年度发展展望。

2025年外部环境、政策变化频繁,润贝愿与供应商和客户站在一起,共同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分销方面公司将密切关注政策及行业动态,通过完善产品结构、拓展不受影响的件号、开发新业务等方式,减少对经营情况的影响;国产化自研业务方面,公司将重视研发投入,建立一支高素质、对标国际水平的研发人员队伍,加快取证进度和市场推广力度,努力提高自研业务规模。

2、请谈谈航空器材国产化业务发展布局及目前销售的产品。

公司深耕民航业多年,在航空材料开发、适航认证体系上取得了一定竞争优势。公司国产航空器材销售现阶段主要集中于航空公司及飞机维修公司,可以等效替代波音飞机、空客飞机的原厂航空器材,部分国产化航空器材已经写入中国商飞的材料规范手册。公司目前已形成批量销售的航空器材国产化替代产品包括客舱零部件、货舱零部件、高分子材料类、航电气瓶类、胶带胶膜类、精细化工类、工业品类产品等。

3、公司如何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

公司从多个方面对冲或减少外部环境可能带来的影响。(1)公司密切关注行业动态,与供应商和客户进行充分沟通,并努力进行备货,保证一定周期内客户供应和利润情况的相对稳定。(2)公司销售团队经验丰富,经过2018年贸易摩擦后,公司在与主要客户的协议中都包含当外部环境变化时价格会相应调整的条款,保证了日后沟通、传导的空间。(3)公司会持续通过完善产品结构、拓展不受影响产区的件号、拓展新业务等方式,尽量对冲对经营情况的影响;(4)部分进口产品的成本提高也给公司国产化业务带来了增长契机,公司会持续增加自研业务投入,加快取证进度和市场推广力度,努力提高自研业务占公司整体销售收入的比重和绝对值。

4、国内航空器材供应商准入壁垒高吗,未来供应格局是否会产生变化?

国内航空器材供应商资质方面的认证主要涉及两个体系,一类是民航局的认证体系,即CAAC法规/适航认证;另外一类是飞机制造原厂的各类认证。公司目前自主研发的不同产品根据相关规定分别取得:民用航空用化学产品设计/生产批准函、零部件制造人批准书(PMA)、重要改装设计批准书(MDA)、技术标准规定项目批准书(CTSOA)等。公司是行业内少数拥有分销+自研双资质体系的公司,在资质方面建立起了较高的壁垒。航空领域各类资质的维护成本较高,因此在上游和下游客户群体足够大的时候,所涉及的航空器材供应范围越广,整体规模成本边际递减,分摊到各种产品的成本就越低,这也是航空器材供应商的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公司上游供应商及下游客户数量众多,客户粘性较强,在行业内有资源的和客户的集聚优势。公司将继续增强核心竞争力,积极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

5、公司是否有出海相关的业务布局?

公司始终秉持国际化发展视野,目前公司架构中,主要是香港子公司团队负责海外客户的开发、交付和服务。随着国产飞机的出海,公司海外业务团队积极探索国产飞机在海外市场落地后的本地化服务模式,努力让公司分销、自研业务一起和国产民机“出海”战略一起“走出去”。

敬告读者:本文为转载发布,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FX168财经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细微删改。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