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4日,中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旗下中银高质量发展机遇混合、中银新经济灵活配置混合、中银兴利稳健回报灵活配置混合、中银持续增长混合、中银价值精选灵活配置混合、中银中国精选混合等多只基金同步发布基金经理变更公告。公告显示,上述基金的原基金经理王睿因个人原因于4月24日离任,相关变更事项已完成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的变更/注销手续。同时,各基金分别增聘了新的基金经理,包括郭昀松、杨成、涂海强、李思佳、刘腾、杨亦然等。
这一变动引发市场关注,不仅因为王睿是中银基金权益投资领域的资深管理人,更因其卸任背后折射出近年来中银基金权益类产品持续萎缩的困境。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中银基金混合型基金规模较2021年高点缩水超400亿元,权益类产品总规模占比仅4%,迷你基金清盘压力与人才流失问题进一步加剧了公司的经营挑战。
王睿卸任:权益团队动荡的缩影
王睿的职业生涯与中银基金的权益类产品发展紧密交织。自2018年加入中银基金以来,其管理的中银新经济灵活配置混合、中银价值精选混合等产品曾以突出的业绩获得市场认可。Choice数据显示,截至卸任前,其在管6只产品(剔除非主代码基金)任职回报4红2绿。其中中银新经济灵活配置A、中银高质量发展机遇混合A分别录得88.66%、53.50%的回报。
图片来源:Choice数据
王睿的离任并非孤例,2023年以来,中银基金已有10位基金经理离职,包括权益投资老将王伟、吴印等;固收大将周毅也于3月底清仓卸任。暴露出公司人才流失的严峻现实。
权益产品规模持续探底,迷你基金“保壳”成常态
中银基金权益类产品的困境在数据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截至2024年四季度末,其股票型基金规模仅50.19亿元,混合型基金规模203.16亿元,合计占公司总规模6183.82亿元的刚超4%,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与2021年一季度混合型基金617.38亿元的规模峰值相比,缩水幅度高达67%。
进入2025年一季度,尽管市场回暖带动混合型基金行业规模环比增长超千亿元,但中银基金仍深陷“迷你基金”清盘泥潭——截至2025年3月底,中银基金有逾20只存续产品规模低于5000万元,近60只产品规模低于2亿元。为缓解清盘压力,中银基金曾频繁修改基金合同条款,仅2024年就有9只基金通过延长清盘观察期、调整终止条件等方式“续命”。例如,中银数字经济混合成立未满四个月规模暴跌99%,公司不得不多次召开持有人大会修改合同,被市场称为“保壳王”。
“偏科”结构难破局,固收依赖埋隐患
中银基金权益类产品的萎靡与其“重固收、轻权益”的战略选择密切相关。背靠中国银行的渠道优势,公司固收类产品规模持续扩张,截至2025年1季度末货币型与债券型基金合计规模达6200.71亿元,占总规模的95%以上。然而,这种结构隐藏风险:债券型基金中机构持有比例普遍接近100%,多为定制化产品,个人投资者吸引力不足;货币基金则面临收益率下行压力,增长可持续性存疑。
相比之下,头部公募如易方达、广发等均在权益与固收领域均衡布局,而中银基金的“偏科”导致其在市场风格切换时难以把握机遇。2023年至2024年,公司清盘基金数量连续两年居行业前列,进一步削弱了投资者信心。
突围之路:人才、产品与战略的三重考验
面对困局,中银基金亟需多维度破局。首先,稳定投研团队是关键。近年来频繁的基金经理变动已对投资连续性造成冲击,公司需完善激励机制,避免核心人才流失。其次,优化产品结构势在必行。一方面需通过业绩提升和投资者沟通重塑权益类产品口碑,另一方面可探索布局ETF、FOF等创新工具,避免同质化竞争。此外,固收类产品需摆脱对机构定制资金的过度依赖,通过丰富策略类型吸引个人投资者。值得关注的是,中银基金在2024年四季度以来新发数只指数型基金,试图扭转权益颓势,但其成效仍需观察后续募集与运作表现。
市场分析认为,中银基金的困境折射出银行系公募在权益投资领域的普遍短板。如何在渠道优势与投研能力间找到平衡点,将是其能否在行业分化中突围的核心命题。对于投资者而言,在关注基金经理变动的同时,更需理性评估基金公司的长期战略与综合实力,避免因短期规模波动而盲目决策。
以上内容与数据,与界面有连云频道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