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彭博首席经济学家:为什么中国泡沫仍未破裂

2025-02-03 00:00:36
加美财经
媒体
关注
0
0
获赞
粉丝
喜欢 0 0收藏举报
— 分享 —

当彭博经济学首席经济学家汤姆·奥利克在2020年出版《从未破裂的中国泡沫》(牛津大学出版社)时,中国经济正面临多方面的威胁。在经历了几十年的经济奇迹后,似乎正在走向下行螺旋。在新的彭博专栏中,奥利克重新审视了他的观点,并解释为什么中国的泡沫仍然没有破裂。

2001年,美国律师章家敦出版了可能是关于中国最不准确的一本书——《即将崩溃的中国》(兰登书屋,2001)。

他认为,中国的威权政治体系、老化的国有工业企业以及由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带来的激烈全球竞争,将对经济造成毁灭性打击。

“会不会有某位北京大学的经济学家,在一群愤怒的群众向中南海进发时,给他们讲解贸易逆差和比较优势的概念?”章家敦曾如此写道。

然而,事实恰恰相反。

自2001年以来,中国经济从1.3万亿美元增长到18.3万亿美元,先后超过法国、英国、德国,最终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出口激增,地缘政治影响力上升。

面对因贸易流失而愤怒的群众的,不是北京,而是华盛顿。

为了不输给章家敦在错误预测上的“成就”,我给自己的书取名为《从未破裂的中国泡沫》。然而,自2020年出版以来,中国的增长放缓,房地产市场从繁荣走向萧条,对企业家的打压打击了市场信心,美国的出口管制阻断了关键技术的获取,任何押注中国持续强劲增长的投资者都损失惨重。

这一切都引发了一个问题:我是否已经超越章家敦,成为关于中国最不准确书籍的作者?

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原因有两个。

首先,从技术角度讲,泡沫破裂意味着突然、剧烈且不可控的冲击。比如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或1992年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这些事件的共同特征是,政策制定者失去控制,金融市场崩盘,GDP暴跌,失业率飙升。但这并没有发生在中国。

让我们聚焦于房地产——曾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如今却成了最大拖累。确实,中国的政策制定者允许房地产供应远超需求,而纠正这一失衡的过程十分痛苦。大型房企破产,投资者遭受巨大损失,家庭的主要资产价值缩水。

尽管如此,尽管痛苦,但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缓慢下行仍然是可控的。

对比美国的次贷危机,当时美国政府未能及时控制房地产行业的过度杠杆,最终导致全球经济衰退。而中国的政策制定者在危机爆发前就采取了行动,利用各种工具来控制下行速度。资金充足的银行能够吸收坏账冲击,虽然经济增长受损,但并未陷入衰退,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也相对有限。

换句话说,在美国,泡沫是突然破裂的,而在中国,泡沫的“放气”速度比我预期的更快,但仍然是受控的调整。

未来的增长

短期的痛苦带来长期的收益。无限借贷以建设更多空置公寓,从来不是可持续的发展战略。

通过让房地产投机变得不再赚钱甚至亏损,中国的政策制定者正在引导工人和投资者远离“鬼城”建设,转向更具生产力的行业。

这一转变——今天承受痛苦,以换取明天的增长,体现了我的第二个观点:中国的经济发展仍然在轨道上。

让我们来看两个北京近年来的主要举措:打压科技巨头和整顿金融行业。

西方媒体普遍认为,中国打压科技公司是一次灾难性的误判。按照流行的说法,邓小平理解企业家精神的重要性,因此中国经济腾飞,而习近平则不理解。他对阿里巴巴、腾讯和滴滴等市场明星企业的全面整顿导致股价暴跌,投资激励受挫,并削弱了中国的增长前景。

但换个角度看,这可能并不是错误的决定。中国面临科技行业的垄断问题。阿里巴巴已在电商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并成为移动支付的两大巨头之一。而蚂蚁集团的IPO,则可能使其进一步在银行业占据重要地位。

垄断通常会带来负面影响——提高消费者成本,压榨供应商,并挤压创业公司的生存空间。

中国领导层认识到这一点,并采取措施遏制这些科技巨头。取消蚂蚁集团的IPO等举措,虽然引发市场震动,但它们表明政府愿意挑战强大的既得利益,以推动整个经济发展。

押注科技企业垄断利润的投资者损失惨重。纳斯达克金龙中国指数(Nasdaq Golden Dragon Index)较峰值下跌近70%。但对于整个经济而言,遏制垄断是长期发展的积极因素。

金融业整顿

除了对科技企业的监管,中国还加强了对金融行业的整顿。银行家的薪酬被限制在每年40万美元以内,奖金被追回。

中国的反腐机构——中央纪委,已经将调查目标对准了市场上一些最知名的人物。

如果这一幕发生在美国,将是一场灾难。美国经济处于全球技术前沿,增长依赖于不断推动技术边界的创新,而创新型企业需要一张成熟的风投、投资银行和基金经理网络来承担风险,并将资本引导至最需要的地方。

在美国,让最聪明的人才投身金融行业是一件好事。

但在中国,情况并非如此。中国的人均收入约为美国的三分之一,这表明经济仍远未达到全球前沿水平。因此,中国的发展更多依赖于对现有技术的追赶,而非原创性突破。

在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一个简单实用的金融体系足以完成资金引导的任务。那些擅长数学的天才,与其设计复杂的衍生品交易,不如去推动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中国的执行过程并不完美。就像对房地产市场和科技企业的监管一样,中国的做法背后有其逻辑,即愿意承受短期阵痛,以换取长期发展。

华尔街的观点是,由于投资者亏损,中国的经济奇迹已经终结。

而中南海的观点则是,正是为了维持经济奇迹,这些损失是必要的。

尽管房地产行业的缓慢萎缩正在拖累短期增长,市场情绪仍然低迷,但中国的战略已经开始显现成效。中国的电动汽车正在全球热销,人工智能企业DeepSeek的崛起,使中国在AI领域直接对标美国。中国经济的结构正在快速转变。

2020年,习近平开始给房地产泡沫“放气”时,房地产占GDP的24%,高科技产业占11%。

到了2024年,房地产的占比下降至19%,而高科技产业增长至15%。

到2026年,中国经济很可能更多依赖“硅”而非“水泥”,这是一个重要的进步。

那《从未破裂的中国泡沫》是否完全正确?

当然不是。泡沫“放气”的速度比我预想的更快,部分原因是新冠疫情的冲击。投资者的损失比我预期的要大得多。特朗普可能重返白宫,给外部环境带来了更多风险。

中国国内的管控过度,也增加了不确定性。一个原本看起来很快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的中国,现在似乎在可预见的未来仍将保持第二的位置。

但《即将崩溃的中国》中的预言实现了吗?

答案依然是否定的。中国经济正在演变,而非崩溃。

在争夺“最不准确中国书籍”头衔的比赛中,我仍然排在第二位。

来源:加美财经

敬告读者:本文为转载发布,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FX168财经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细微删改。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