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CoNET
|
客户端
|
旧版
|
北美站
|
FX168 全球视野 中文财经
首页
资讯
速递
行情
日历
数据
社区
视频
直播
点评旗舰店
商品
财富汇
外汇开户
登录 / 注册
搜 索
综合
行情
速递
日历
话题
168人气号
文章
国家统计局:我国市场供给能力强大 物价有望继续保持总体稳定
go
lg
...
多元化发展态势良好。1—11月份,对“
一带
一路
”沿线国家合计进出口同比增长20.4%。 五是新动能积蓄增强。新发展理念深入贯彻落实,产业升级发展持续,新动能继续壮大。高技术产业发展态势较好。1—11月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0%,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4.2个百分点;其中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分别增长10.7%、13.5%。智能绿色产品增长较快。1—11月份,充电桩、风力发电机组、民用无人机、光纤产量同比分别增长92.7%、39.0%、30.4%、21.0%。 六是民生保障不断加强。各方面持续加强基本民生保障,强化重点产品生产供应,加强能源保供,积极满足群众生活需要。基本生活消费品产销稳定增长。1—11月份,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0%、2.6%;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饮料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8.5%、5.3%。能源生产持续增加。1—11月份,原煤、原油、天然气产量同比分别增长9.7%、3.0%、6.4%,有效保障生产和居民生活用能。 总的看,11月份我国经济顶住疫情反弹等多重压力,总体上保持恢复态势。但国际环境复杂演变,世界经济继续走弱,国内疫情反弹影响加大,市场需求不足,经济恢复动能减弱。下阶段,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扎实落实稳经济各项政策措施,着力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着力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2.今年以来,各部门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投资增长,从前11个月情况看,稳投资政策效果如何?当前,国内外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下阶段投资持续增长态势能否保持? 答: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加力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高效发挥有效投资重要项目协调机制作用,用足用好专项债和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稳投资政策持续发力,投资增长总体平稳。1—11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3%。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制造业投资较快增长。各地区加强制造业补链强链,积极推进新能源、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有力支撑制造业投资增长。1—11月份,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9.3%,快于全部投资4.0个百分点。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加大设备更新改造,也带动制造业投资增长。1—11月份,装备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9.4%,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长9.1%,均保持较快增长。 二是基础设施投资增长加快。地方专项债发行使用加快,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资金有效投放,交通、水利、能源、物流、农业农村等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基础设施投资加快增长。1—11月份,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8.9%,比1—10月份加快0.2个百分点,自5月份以来已连续7个月加快。 三是高技术产业投资快速增长。经济转型升级持续推进,高技术产业发展向好,相关投资不断壮大。1—11月份,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9.9%,快于全部投资14.6个百分点。其中,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28.3%、28.2%;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研发设计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26.1%、21.2%。高技术产业投资快速增长,有利于优化供给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发展。 四是民生领域投资增势良好。党中央高度关注民生发展,各地区各部门积极增加民生投入,为满足居民公共服务需要提供有效保障。1—11月份,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19.6%、11.6%;社会领域投资增长12.5%,其中教育、卫生投资分别增长7.5%、29.3%,均明显快于全部投资。 下阶段,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国内经济仍面临下行压力,投资增长存在制约,但我国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发展空间广阔,投资潜力巨大,随着稳投资政策持续落地见效,重大项目加快建设,设备更新改造加快落地,投资有望保持持续增长。从先行指标看,1—11月份,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20.3%,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3.11月份工业生产增速出现回落,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评价11月份工业生产情况?对下阶段工业生产走势,如何看? 答: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比上月回落2.8个百分点。工业生产下滑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国内疫情反弹、工业生产循环受到冲击的原因,也有世界经济收缩放缓、出口下滑拖累的影响,还有企业产销衔接不畅、经营困难增多的因素。但从1—11月份看,工业生产保持总体稳定,升级发展态势持续,新动能继续成长。从未来发展看,我国工业成长空间依然广阔,助力实体经济发展政策作用下,工业经济将继续平稳增长。 一是从累计看,工业生产总体稳定。工业累计增速保持平稳。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比1—10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多数行业和地区工业保持增长。1—11月份,41个大类行业中,28个行业保持增长,占68.3%;31个省(区、市)中,25个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保持增长,占80.6%。 二是从结构看,工业转型升级态势持续。尽管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脱钩断链压力加大,但我国创新发展不断加强,工业制造业升级发展持续。高技术制造业增长较快。1—11月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0%,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4.2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增势较好。1—11月份,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2.4个百分点。工业新动能持续成长。1—11月份,移动通信基站设备、工业控制计算机及系统产量同比分别增长22.2%、16.8%。 三是从前景看,工业发展空间广阔。我国工业发展基础雄厚,拥有最完整的产业体系,产业配套能力强,规模优势明显,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有利于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不断拓展市场。从需求看,我国拥有全球最具成长性的内需市场,超大市场空间广阔,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将释放巨大发展潜力。在全球能源利用加快转型的背景下,我国积极推进绿色能源产品使用,加大市场培育,效果不断显现。1—11月份,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00.5%、44.1%。 这些情况说明,尽管受短期因素影响,工业生产形有波动,但势仍平稳。下阶段,随着优化疫情防控措施显效,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落实落细,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交通能源等要素保障继续加强,工业生产将逐步恢复,企业经营预期改善,工业经济有望稳定发展。 4.11月CPI同比涨幅回落,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看待当前的价格形势?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仍在高位运行的背景下,我国CPI未来走势会如何? 答:11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继续保持温和上涨态势,CPI同比上涨1.6%,涨幅比上月回落0.5个百分点;环比由上月上涨0.1%转为下降0.2%。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6%,涨幅与上月持平。 CPI涨幅回落,主要是由于食品价格涨幅回落的影响。11月份,食品价格同比上涨3.7%,涨幅比上月回落3.3个百分点,其中猪肉和鲜菜价格回落尤为明显,拉低CPI涨幅。一是猪肉供给增加影响显现。临近年底生猪出栏节奏加快,加之中央储备猪肉投放调节效应继续显现,市场压栏惜售情况有所缓解,带动猪肉价格回落。11月份,猪肉价格同比上涨34.4%,涨幅比上月回落17.4个百分点;环比连续上涨7个月后转为下降0.7%。二是鲜菜供应较为充足。天气条件较好,对鲜菜生长较为有利,鲜菜供给增加,拉低鲜菜价格。11月份,鲜菜价格同比下降21.2%,降幅比上月扩大13.1个百分点;环比下降8.3%,扩大3.8个百分点。从非食品价格看,保持基本稳定。11月份,非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1%,涨幅与上月持平。 从下阶段情况看,近期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涨幅虽有所回落,但总体上仍处于高位,对国内价格的输入性影响犹存;国内经济逐步恢复,市场需求扩大,加之元旦、春节“两节”临近,猪肉、鲜菜、鲜果价格可能出现季节性上涨,会一定程度加大价格上涨压力。尽管存在一定压力,但我国市场供给能力强大,保供稳价措施有力,物价有望继续保持总体稳定。一是全年粮食实现丰收。各地区各部门压紧压实粮食生产责任,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全年粮食实现增产丰收,粮食库存较为充裕,有利于保障粮食价格稳定。11月份,CPI中粮食价格同比上涨3.0%,涨幅比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二是猪肉价格不具有大幅上涨基础。尽管随着生猪生产周期性变化,猪肉价格进入上行阶段,但生猪产能总体稳定,处于正常合理区间,市场调控有力有效,猪肉价格有望保持平稳。前三季度,全国生猪出栏同比增长5.8%;三季度末,生猪存栏同比增长1.4%。从近期情况看,市场价格反弹,养殖户预期看好,生猪存栏继续增加,有利于保持价格平稳。三是工业和服务业市场供给充足。我国产业体系完整,工业生产能力较强,服务供给持续恢复,有利于保障价格稳定。11月份,扣除能源的工业消费品价格涨幅较低,其中衣着、家用器具价格分别上涨0.5%、0.1%,通信工具价格同比持平。服务价格涨幅处于低位。11月份,服务价格同比上涨0.5%,涨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其中医疗服务价格上涨0.6%,通信服务价格下降0.4%。四是保供稳价成效将持续显现。今年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运行,国际输入性通胀压力较大,我国积极做好能源资源生产供应保障,促进了国内物价稳定。11月份,CPI中能源价格同比上涨5.6%,涨幅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还要看到,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我国没有采取“大水漫灌”的强刺激政策,也有利于保障市场价格平稳。 5.11月全国多地疫情频发多发,对就业的影响如何?青年人就业压力是否进一步增大?如何评价11月份就业情况?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未来就业形势会怎样? 答:11月份,受疫情大面积反弹、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影响,就业压力有所上升,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7%,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其中,外来农业户籍劳动力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0%,上升0.5个百分点,这部分群体主要以农民工为主,多从事建筑、批发零售等行业,就业稳定性相对较差,容易受到疫情等短期因素影响。 今年以来,受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国内疫情新发多发等因素影响,二季度前期经济有所下滑,4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上升至6.1%,但随着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加快落地,就业形势总体改善,三季度城镇失业率总体比二季度下降,进入四季度失业率虽有所上升,但保持基本稳定。从11月份情况看,在就业优先政策措施作用下,尤其是针对大学生等重点群体加大帮扶力度,青年人失业率连续下降。11月份,16—24岁劳动力城镇调查失业率为17.1%,比上月回落0.8个百分点。 从下阶段情况看,就业形势逐步改善,保持总体稳定仍具有较多有利条件。一是经济逐步恢复带动增强。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随着疫情防控优化政策和稳经济各项举措进一步落实,我国经济逐步恢复,将带动就业需求扩大,增加就业岗位。二是服务业改善有利于就业扩大。疫情防控优化调整措施逐步落实,有利于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恢复,交通物流、居民出行逐步增加,将带动住宿、餐饮、旅游等服务业恢复。服务业就业容量大,随着接触型聚集型服务业恢复改善,将有利于吸纳劳动力就业。三是稳就业政策持续发力。各地区各部门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深入实施减负稳岗扩就业措施,积极拓展就业空间,加大重点群体就业帮扶,也为就业稳定提供有力保障。 但也要看到,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矛盾依然存在,要继续落实落细稳经济各项政策和疫情防控优化调整措施,推动经济持续恢复,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做好重点行业和群体稳岗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帮扶,促进就业市场供需有效衔接,促进就业形势稳定。
lg
...
金融界
2022-12-15
八个方面重点任务!发改委印发《“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
go
lg
...
需的促进作用。 64.高质量共建“
一带
一路
”。推进已签文件落实见效,推动与更多国家商签投资保护协定、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等。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打造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推进中欧班列安全稳定高质量发展。有序推动重大合作项目建设。深化经贸投资务实合作,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共同拓展第三方市场,积极发展丝路电商。 65.持续提升利用外资水平。健全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扩大鼓励外商投资范围,全面深入落实准入后国民待遇。优化外商投资服务,加强外商投资促进和保护。支持外资企业扩大中高端制造、高新技术、传统制造转型升级、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和中西部地区投资,鼓励外资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和参与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 66.打造高水平、宽尺度、深层次的开放高地。发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先导示范效应,打造面向东北亚、中亚、南亚、东南亚的沿边开放合作门户。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积极复制推广制度创新成果。稳步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有序实现货物贸易“零关税”、服务贸易“既准入又准营”,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全面推行“极简审批”投资制度。创新提升国家级新区和开发区,促进综合保税区高水平开放。 67.稳步推进多双边贸易合作。实施自由贸易区提升战略,做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后实施工作,推动商签更多高标准自由贸易协定和区域贸易协定,积极推进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工作。促进我与周边国家地区农业、能源、服务贸易、高新技术等领域合作不断深化。落实促进外贸发展的财税政策。 68.扩大重要商品和服务进口。支持国内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技术、设备及零部件进口,鼓励研发设计、节能环保、环境服务等生产性服务进口。扩大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优质商品、医药产品等进口。支持边境贸易创新发展。持续办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等。 九、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厚植内需发展潜力 (一)持续优化初次分配格局。 69.提升就业质量增加劳动者劳动收入。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完善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支持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服务业、中小微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鼓励增加高质量就业的技能密集型企业发展,落实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的政策措施。规范劳务派遣用工行为,保障劳动者同工同酬。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和重点群体专项培训计划,统筹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培训资金,创新使用方式。鼓励企业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建设一批公共实训基地,推动培训资源共建共享。统筹用好公益性岗位,着力帮扶符合条件的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等困难群体就业。 70.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健全劳动者工资决定、合理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健全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大力推广以工代赈方式。推进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切实维护农民工劳动报酬权益。 71.健全各类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机制。健全知识、技术、数据等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体制机制。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用足用好股权、期权等各类中长期激励工具,有效激励包括科研人员在内的企业关键岗位核心人才。完善股票发行、退市、信息披露等制度,推动资本市场规范健康发展。创新更多适应家庭财富管理需求的金融产品,进一步丰富资产管理产品,增加居民投资收益。提高农民土地增值收益分享比例。 72.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拓宽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加大培养力度,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待遇水平。改善营商环境,减轻税费负担,提供更多市场化金融服务,促进中小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稳定经营、持续增收,支持灵活就业人员勤劳致富。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合理减轻中等收入群体负担。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 (二)逐步健全再分配机制。 73.加大财税制度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研究完善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做好基本民生支出保障。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财政困难地区支持力度。 74.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实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省级统筹,巩固完善工伤保险省级统筹。推进基本养老保险由制度全覆盖到法定人群全覆盖。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支持商业健康保险发展。做好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工作,逐步放开灵活就业人员在就业地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的户籍限制。稳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健全社会保障待遇调整机制。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构建综合救助格局。完善帮扶残疾人、孤儿等社会福利制度。 (三)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 75.发展慈善事业和志愿服务。完善慈善褒奖制度,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和社会群体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规范培育发展慈善组织,落实公益性慈善捐赠税收优惠政策。加强对慈善组织和活动的监督动的监督管理,提高公信力和透明度。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和激励保障机制,壮大志愿者队伍,搭建更多志愿服务平台,全面提升志愿服务水平。 十、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夯实内需发展基础 (一)保障粮食安全。 76.推进粮食稳产增产。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巩固提升粮食产能,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稳定农业基本盘,确保稳产保供。推进合理布局,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要保面积、保产量,完善粮食生产支持政策。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 77.健全粮食产购储加销体系。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深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收储制度改革,加快培育多元市场购销主体,科学确定粮食储备规模、结构、布局,完善粮食储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粮食、棉、糖等重要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合理布局区域性农产品应急保供基地。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加快构建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持续倡导节粮减损。 78.推进种业振兴。大力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推进国家农作物、畜禽、海洋和淡水渔业等种质资源库建设。对育种基础性研究以及重点育种项目给予长期支持,开展农业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推进育种联合攻关。在尊重科学、严格监管的前提下,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建设现代化农作物制种基地、国家畜禽核心育种场和水产供种繁育基地,建立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 (二)强化能源资源安全保障。 79.增强国内生产供应能力。加大油气勘探开发投入,保持原油和天然气稳产增产。做好煤制油气战略基地规划布局和管控。加大重点勘查区、重要矿集区、资源集中区和重要找矿远景区找矿力度,延长矿山服务年限。 (三)推动应急管理能力建设。 80.加强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强化公共卫生、灾害事故等领域应急物资保障,完善中央、省、市、县、乡五级应急物资储备网络。完善国家级应急物资储备库,升级地方应急物资储备库和救援装备库,中央应急物资储备向中西部地区和灾害多发易发地区倾斜。提高应急物资技术质量标准,加大科技含量高、存储时间长、适用范围广的物资研发和储备。优化重要应急物资产能区域布局,实施应急产品生产能力储备工程,引导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建立必要的产能储备,建设区域性应急物资生产保障基地,完善国家应急资源管理平台。 81.加强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实施应急救援中心工程,建设6个国家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完善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加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建设,强化救援装备、技术支撑及综合保障,推进新型装备研发配备,强化应急管理装备技术支撑,推动救援队伍能力现代化。强化危险化学品、矿山、道路交通等重点领域生命防护,完善配套应急处置设施,提高安全生产重大风险防控能力。 82.推进灾害事故防控能力建设。实施自然灾害防治技术装备现代化工程、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高洪涝干旱、森林草原火灾、地质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提升能源基础本质安全水平,有效防范化解油气管道人员密集型高后果区泄露、油气开采井喷失控和硫化氢中毒风险。优化国土空间防灾减灾救灾设施布局,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安全加固,加快构建城乡应急避难场所体系。加快构建灾害事故监测预警体系和应急通信体系。发展巨灾保险。
lg
...
金融界
2022-12-15
扩内需最新战略规划纲要出炉:人均收入再迈上新的大台阶、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
go
lg
...
对外开放对内需的促进作用 高质量共建“
一带
一路
”。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拓展第三方市场合作。构筑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扩大双向贸易和投资,健全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加快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高质量发展,提高中欧班列开行质量,推动国际陆运贸易规则制定。支持各地深化与共建“
一带
一路
”国家交流合作。 持续提升利用外资水平。推进投资便利化,稳步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健全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全面深入落实准入后国民待遇,促进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鼓励外商投资中高端制造、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产业。加强外商投资合法权益保护。促进引资与引智更好结合,鼓励外资企业进一步融入我国创新体系。 打造高水平、宽尺度、深层次的开放高地。坚持推动更高水平开放与区域协调发展相结合,协同推动扩大内陆开放、加快沿边开放、提升沿海开放层次。建设好各类开发开放平台和载体,加快培育更多内陆开放高地。发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先导示范效应,打造面向东北亚、中亚、南亚、东南亚的沿边开放合作门户。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稳步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建立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制度体系。 稳步推进多双边贸易合作。实施自由贸易区提升战略,做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生效后实施工作,推动商签更多高标准自由贸易协定和区域贸易协定。促进我与周边国家地区农业、能源、服务贸易、高新技术等领域合作不断深化。推进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优化促进外贸发展的财税政策,不断完善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关税制度。 扩大重要商品和服务进口。拓宽优质消费品、先进技术、重要设备、关键零部件和重要能源资源进口渠道。支持国内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技术、设备及零部件进口,鼓励研发设计、节能环保、环境服务等生产性服务进口。扩大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优质商品、医药产品和康复服务等进口。支持边境贸易创新发展。持续办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等,推动进口规模扩大、结构优化、来源多元化。 九、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厚植内需发展潜力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完善收入分配格局,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内需发展后劲。 (二十八)持续优化初次分配格局 提升就业质量增加劳动者劳动收入。持续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注重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挖掘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带动就业潜力,创造更多更高质量更高收入的就业岗位。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加快乡村产业振兴,积极促进农民工就业,增加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完善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健全劳动者工资决定、合理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健全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改革完善事业单位工资、国有企业工资分配等制度。积极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 健全各类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机制。构建知识、技术、数据等创新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机制,强化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发挥工资激励保障作用。完善国有企业科技人才薪酬激励政策。完善股份制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分红制度。完善股票发行、信息披露等制度,推动资本市场规范健康发展。创新更多适应家庭财富管理需求的金融产品,增加居民投资收益。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通过开展示范区建设等,探索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推进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技能型劳动者、农民工等群体稳定增收,培育高素质农民,完善小微创业者扶持政策,支持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等群体勤劳致富,使更多普通劳动者通过自身努力进入中等收入群体。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合理减轻中等收入群体负担。 (二十九)逐步健全再分配机制 加大财税制度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健全直接税体系,完善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加强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和监管。完善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推动教育、养老、医疗、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转移支付制度,重点加大对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有序增加社会民生领域资金投入,优化教育支出结构。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基本养老保险由制度全覆盖到法定人群全覆盖,完善灵活就业人员参加职工社会保险制度。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支持商业健康保险发展。实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省级统筹,巩固完善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健全社会保障待遇调整机制。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兜底功能。完善帮扶残疾人、孤儿等社会福利制度。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 (三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 发展慈善事业。建立健全慈善事业发展体制机制,规范培育发展慈善组织。完善慈善褒奖制度,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和社会群体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 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发展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志愿服务组织,壮大志愿者队伍,搭建更多志愿服务平台,全面提升志愿服务水平。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探索建立文明实践积分银行,将志愿服务活动、践行文明行为等纳入积分管理,促进形成志愿服务良好社会氛围。 十、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夯实内需发展基础 把安全发展贯穿扩大内需工作各领域和全过程,着力提升粮食、能源和战略性矿产资源等领域供应保障能力,有效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不断提高应对突发应急事件能力,为国内市场平稳发展提供坚强安全保障。 (三十一)保障粮食安全 推进粮食稳产增产。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推进合理布局,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要保面积、保产量,加大粮食生产政策支持力度,确保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实现生猪基本自给、其他重要农副产品供应充足。 健全粮食产购储加销体系。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深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收储制度改革,加快培育多元市场购销主体,科学确定粮食储备规模、结构、布局,完善粮食储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粮食、棉、糖等重要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强化地方储备体系建设,健全层级分明、运作高效的农产品储备体系。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加快构建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持续倡导节粮减损。 加强种子安全保障。建立健全现代种业体系,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种子库建设,提高资源保护、育种创新、品种测试、良种繁育能力,实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在尊重科学、严格监管的前提下,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 (三十二)强化能源资源安全保障 增强国内生产供应能力。推动国内油气增储上产,加强陆海油气开发。推动页岩气稳产增产,提升页岩油开发规模。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油气勘探开采领域。稳妥推进煤制油气,规划建设煤制油气战略基地。深入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开展战略性矿产资源现状调查和潜力评价,积极开展现有矿山深部及外围找矿,延长矿山服务年限。持续推进矿山智能化、绿色化建设。 (三十三)增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能力 推进制造业补链强链。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健全产业基础支撑体系,加强产业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巩固拓展与周边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共同维护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运行。实施制造业供应链提升工程,构建制造业供应链生态体系。围绕重点行业产业链供应链关键原材料、技术、产品,增强供应链灵活性可靠性。 保障事关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安全稳定运行。聚焦保障煤电油气运安全稳定运行,强化关键仪器设备、关键基础软件、大型工业软件、行业应用软件和工业控制系统、重要零部件的稳定供应,保证核心系统运行安全。保障居民基本生活必需品产业链安全,实现极端情况下群众基本生活不受大的影响。 (三十四)推动应急管理能力建设 增强重特大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加强应急物资装备保障体系建设,强化公共卫生、灾害事故等领域应急物资保障,完善中央、省、市、县、乡五级应急物资储备网络。建设国家级应急物资储备库,升级地方应急物资储备库和救援装备库,中央应急物资储备向中西部地区和灾害多发易发地区倾斜。优化重要应急物资产能区域布局,实施应急产品生产能力储备工程,引导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建立必要的产能储备,建设区域性应急物资生产保障基地,完善国家应急资源管理平台。健全应急决策支撑体系,建设应急技术装备研发实验室。加快提升应急物流投送与快速反应能力,完善应急广播体系。 加强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完善航空应急救援体系,推进新型智能装备、航空消防大飞机、特种救援装备、特殊工程机械设备研发配备。加大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和专业救援队伍、社会救援队伍建设力度,推动救援队伍能力现代化。推进城乡公共消防设施建设,推进重点场所消防系统改造。强化危险化学品、矿山、道路交通等重点领域生命防护,提高安全生产重大风险防控能力。 推进灾害事故防控能力建设。支持城乡防灾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防汛抗旱、防震减灾、防风抗潮、森林草原防灭火、地震地质灾害防治等骨干设施。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逐步建立完善防洪排涝体系。优化国土空间防灾减灾救灾设施布局,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安全加固,加快构建城乡应急避难场所体系。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和安全生产科技信息化支撑能力,加快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灾害事故监测预警体系和应急通信体系。发展巨灾保险。 十一、实施保障 (三十五)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各地区各部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断提高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政治能力、战略眼光、专业水平,抓好重大任务和政策落实。充分调动各有关方面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实现规划纲要确定的主要目标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三十六)完善组织协调机制 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部际协调,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推动落实扩大内需各项工作;定期编制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实化规划纲要明确的重大任务和重大政策。地方各级政府要因地制宜积极作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扩大内需战略政策措施,压实地方落实扩大内需战略责任,创新规划纲要组织实施方式,发挥各方面作用,坚决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三十七)强化政策协同配合 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不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强化宏观政策对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统筹支持。着力发挥规划纲要导向作用,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区域等政策的协同配合,推动形成扩大内需的政策合力。密切跟踪分析政策落实情况及内需形势变化,加强扩大内需政策研究储备,完善政策制定和执行机制,强化政策成效评估,保障战略目标顺利实现。 (三十八)加大宣传引导力度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扩大内需战略的宣传和引导,综合运用各种媒体,通过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解读扩大内需战略的新举措新要求,进一步营造浓厚社会氛围。及时总结规划纲要实施成效,充分挖掘各地区和不同行业、企业在扩大内需方面的成功案例,通过多种形式及时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
lg
...
夏洛特
2022-12-15
魏建国:11月进出口跌幅扩大、外需走弱是暂时现象,组团出海抢订单会在内陆地区逐渐展开
go
lg
...
11月份的数据有两点值得关注。第一,“
一带
一路
”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长速度超过了我国整体进出口数据的增速。从数据看,前11个月,我国对“
一带
一路
”沿线国家合计进出口12.54万亿元,增长20.4%。其中,出口7.13万亿元,增长21%;进口5.41万亿元,增长19.7%。同期,我国与东盟、欧盟、韩国贸易增速分别为15.5%、4.8%、4.7%。由此可见,“
一带
一路
”的进出口增速远远超过了我国对其他国家的进出口增速。明年是“
一带
一路
”重大倡议提出的10周年,相信在明年我国与“
一带
一路
”沿线国家的外贸会有更大的发展。第二,从11月份的数据还能看到,加工贸易的速度上来了。前11个月,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24.47万亿元,增长12.4%,占我国外贸总值的63.8%,比去年同期提升2.2个百分点。这其中,民营企业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前11个月,民营企业进出口19.41万亿元,增长13.6%,占我国外贸总值的50.6%,比去年同期提升2.2个百分点。可见,民营企业占据了进出口贸易的半壁江山,在我国贸易进出口中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 11月数据中还有两点,我看到后很高兴。第一,加工贸易扭转连续10个月下滑的局面。今年前11个月,加工贸易进出口7.74万亿元,增长1.3%,占20.2%。其中,出口4.93万亿元,增长3%;进口2.81万亿元,下降1.7%,降幅在收窄。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大部分是外企,或是外企在中国的一些分公司、民营企业等,前11个月加工贸易在我国整体进出口中占比达到了20.2%,而此前这一数据一直在17%、18%左右。这说明中国的投资环境在改变,整体营商环境在优化,政府服务更加到位,外企逐渐在中国“苏醒”,他们的人员可以来中国,货物可以在中国生产。11月份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相信在今年12月以及明年将会有更大的发展。 第二,此前都是电子产品、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在增长,11月则呈现了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机电产品双增长的局面。前11个月,我国出口机电产品12.47万亿元,增长8.4%,占出口总值的57.1%。同期,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3.91万亿元,增长9.9%,占17.9%。这说明我国的箱包、鞋类、服装、玩具、床上用品以及电子产品吃香了,这不仅将会带动我国的就业。以前马来西亚、柬埔寨、越南等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和中国的竞争很激烈,但现在他们因为各种问题没法和中国抢订单。中国有着全产业链、全供应链生产体系,以及中国抗疫复工复产、复商复市政策的加持,相信明年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都将会有大的释放。 对整体来讲,今年全年我国外贸是稳定、健康发展的,全年外贸出口仍然会实现两位数的增长。今年全年的“翘尾”还会“翘”,不过会“翘”的小一点。从11月的一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预兆,明年中国外贸进出口会迎来一个新的局面。 “组团出海抢订单的措施会陆续在全国展开” 财联社:近期,浙江、四川、广东和江苏等地均已有政府相关部门组团出海抢订单的行动。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魏建国:在外贸中有句行话,“一次见面抵得上千百万份书信来往”,双方见面后不仅可以了解到市场的行情、客户的需求、销售困难以及售后服务,更重要的是双方建立了互信的关系。在关键的时候,作为外贸企业不能坐等上门,要积极主动。据我了解,在行动上,政府部门组织带队出海,不仅出面解决包机问题,让企业出得去,回得来。(政府)还提供了国外各种规模展览会的信息,像大阪展览会、法兰克福展览会、拉斯维加斯电子展等,所行的企业不仅会上参展,会下还参加了客户见面。除了走出去,还要包机将国外商人请进来,政府对来华费用进行了补贴,安排他们与客户见面。政府通过包机、补贴等方式,鼓励企业走出去、请进来两箭齐发。 目前组团出海抢订单的政府主要在东部沿海地区以及中西部部分地区,我个人认为下一步会在内陆地区全部展开。其中,东北地区要发扬敢闯的精神,要积极走出去,加大开放的力度。此外,现在主要是民营企业积极出海抢订单,央企、国企也不能坐等订单上门,也要积极主动走出去。 明年是二十大后的开局之年,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政府要有敢闯敢拼的精神,要积极有为,当然还要把市场发挥决定性的作用,要同时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 财联社:我们也听到一些声音,比如说当前全球需求萎缩,国外有那么大的订单和市场可以供我们争取来吗? 魏建国:首先,我们应该看到,当前中国的贸易总量占据全球贸易的不到三分之一。我们外贸的贡献量主要集中在机电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部分高新技术产品等,应该说大部分的产品和订单还是在中国以外。第二,我认为越是在全球经济萎缩的时候,国外市场对中国商品的认可度和接受度最强。这是因为:中国商品物廉价美,质量在提高;中国的企业能够满足国外提出的大批量、多层次、多品种等多个方面的订货要求;中国有着良好的产业链、服务链支撑着中国物流的畅通。 刚我也谈到了,由于美联储加息等原因造成的欧美地区的购买力下降的现象只是暂时的现象,很快会克服这个问题。所以,我们现在出去抢订单就是在抢未来的市场份额。
lg
...
金融界
2022-12-12
太平洋:给予亚钾国际增持评级,目标价位37.0元
go
lg
...
钾肥开发和销售。老挝与我国陆地接壤,是
一带
一路
国家,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并且是RCEP成员国,且中老铁路已经通车,有利于公司钾肥矿的开发及国内销售。东南亚及东亚是全球钾肥的主要消费地,但自产钾肥数量较少,初步计算自给率低于30%,有利于发挥公司地域优势,减少运输成本。 俄乌冲突限制俄罗斯及白俄罗斯钾肥供给,钾肥价格有望维持在历史均值水平以上。白俄罗斯和俄罗斯的钾肥占全球供给的40%,且受到欧美的制裁,新增钾肥项目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据国外主要钾肥供应商推断,预计2022年俄罗斯钾肥将下降20-25%,白俄罗斯供应量下降约50-60%。 盈利预测:公司现有钾肥产能释放如期,中期钾肥产能建设稳步推进。我们预计2022-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39.90、49.50、64.00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1.82、24.79、33.00亿元,EPS分别为2.35、2.67、3.55元/股,对应12月7日29.3元收盘价,市盈率分别为12.48、10.98、8.25倍。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风险,钾肥价格大幅波动、老挝贸易政策变化、项目进度滞后。 证券之星数据中心根据近三年发布的研报数据计算,东亚前海证券李子卓研究员团队对该股研究较为深入,近三年预测准确度均值高达92.59%,其预测2022年度归属净利润为盈利21.08亿,根据现价换算的预测PE为10.79。 最新盈利预测明细如下: 该股最近90天内共有7家机构给出评级,买入评级6家,增持评级1家;过去90天内机构目标均价为35.59。根据近五年财报数据,证券之星估值分析工具显示,亚钾国际(000893)行业内竞争力的护城河良好,盈利能力较差,营收成长性一般。财务相对健康,须关注的财务指标包括:经营现金流/利润率。该股好公司指标2.5星,好价格指标1.5星,综合指标2星。(指标仅供参考,指标范围:0 ~ 5星,最高5星) 以上内容由证券之星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与本站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力求但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的准确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等,如存在问题请联系我们。本文为数据整理,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决策。
lg
...
证券之星
2022-12-12
央行副行长宣昌能:充分结合中国实际,加大金融支持经济低碳转型的力度和质效
go
lg
...
索,自愿提出和遵守负责任银行原则、《“
一带
一路
”绿色投资原则》、赤道原则等倡议,为更多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业务提供了宝贵借鉴,其中一些做法被政策制定部门接受。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部分企业和金融机构通过选择性披露、虚假甚至欺诈性宣传等方式,把不符合标准的项目以绿色项目为名筹集资金,例如此前德意志银行旗下的一家资产管理子公司(DWS Group),就被指控存在“洗绿”行为。“漂绿”“洗绿”行为不仅会导致企业经营不稳健,更会影响经济增长“含绿量”及社会对低碳转型的信心。为推动可持续金融健康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通过立法、发布规范性文件等方式,确立绿色金融强制性标准,推动绿色金融标准从以自愿性为主,向自愿性与强制性标准并重转变。 宣昌能强调,绿色金融不仅是体现支持绿色低碳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的加分项,还是防止不转型和慢转型的约束项。目前,绿色金融的基本框架和业务模式已经较为清晰,激励性政策举措的覆盖范围明显扩大。如果监管约束长期不足,不仅不利于激励约束机制发挥效力,还可能引发道德风险。 我国金融机构资产中,高碳行业信贷资产占比较高,气候变化和低碳转型会对财富格局和资产管理行业影响重大。一些金融机构过快退出化石能源等高碳资产,将增加转型风险;如果过慢退出高碳资产,既不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同样也会加大金融风险。对此,应通过强化金融监管、开展气候风险压力测试等手段,引导金融机构按照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和路线图要求,不断提升绿色金融能力水平,支持经济有序低碳转型。 充分结合中国实际,加大金融支持经济低碳转型的力度和质效 宣昌能指出,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G20转型金融框架》的重要贡献者,国际社会对中国在转型金融方面的做法高度关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既需要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加快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项目;又需要强化转型金融,有序推动高碳行业和经济活动的低碳转型。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充分借鉴《G20转型金融框架》,总结提炼绿色金融的有效做法和有益模式并将其运用到转型金融领域,做好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的有效衔接,是提高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质效的重要一环。 一是要抓紧研制转型金融标准。人民银行于2021年启动转型金融研究工作,目前已初步明确了转型金融的基本原则,并组织开展了钢铁、煤电、建筑建材、农业等四个领域转型金融标准研究,条件成熟时将公开发布,为满足高碳行业低碳转型的合理融资需求提供依据。 二是强化气候类信息披露要求。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由大到小、由易到难、分层次、分步骤探索开展环境信息披露,气候类信息的编制及披露能力有了长足提高。未来,要督促经济主体制定碳减排路线图,促进经济利益与节能降碳行为挂钩;在落实现有部门规章和金融行业标准的基础上,重点探索开发符合中国国情的金融机构碳核算方法,逐步拓展碳核算和相关信息披露范围。 三是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转型金融工具。高碳行业低碳转型难度大,相关经济主体面临诸多风险,应在已有转型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和挂钩贷款等转型金融工具有益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股权类融资工具、证券化产品、保险和担保等风险缓释工具。大力增加转型金融产品与服务供给,支持具有明确低碳转型策略、内部治理完善的企业获得多种形式的融资。 四是强化转型金融激励约束机制。2021年,人民银行创新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鼓励社会资金更多投向绿色低碳领域,取得积极成效。未来,应积极探索、及时推出财政、金融支持工具,不断扩大政策覆盖面,充分动员社会资金投向具有显著碳减排效益的项目。研究完善绿色金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有序扩大评价范围、拓展评价结果运用场景。 五是推动公正转型。气候变化和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往往对高碳行业、农业等易受气候影响的行业、部分地区、低收入人群等产生较大影响,必须高度重视公正转型问题。近年来,人民银行积极运用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等工具,持续支持三农、小微企业发展,加强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的支持,积累了丰富经验。未来,宏观经济政策应更加关注就业目标,强化和完善就业统计和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转型压力较大地区、行业和人群的金融支持力度,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维护经济社会稳定。
lg
...
金融界
2022-12-10
首届银联商务“纵衡论坛”成功举办,构建支付产业数字化新生态
go
lg
...
大者”的新行动。 上海是服务国家“
一带
一路
”建设的桥头堡,在打造数据核心竞争力、提升数字化城市治理和市民服务水平方面的成绩有目共睹。上海数据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朱宗尧先生在发表题为《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实践和探索》的主题演讲中回顾了数字社会建设的上海实践历史,整体介绍上海基于“经济数字化、生活数字化、治理数字化”三个总则,围绕数据应用、数据价值、数据确权以及多层次多样性数据要素市场探讨数字产业生态新模式,深入浅出地分享了对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探索和思考。 作为商品流程的终端环节,零售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着力点。中国百货商业协会杨青松秘书长在发表题为《零售业数字化探索》主题演讲中,对零售行业数字化转型的现状与实践进行了深入探讨。从零售行业产品、流量和用户的三个阶段发展推动“人货场”的数字化进程进行分析;从战略提升、业务创新、用户洞察、用户运营、技术支撑等五个方面,重点关注、探索和建设“全流程、多渠道、全业态”的数字化方案,为实现新零售企业数智化升级提供方向。 本次纵衡论坛的“东道主”银联商务,早早就围绕客户需求探索开展数字化转型,并在近年确立了“支付、增值、科技”——“三个银商”的发展定位,着力将“科技银商”打造成公司进一步发展的强劲驱动力。银联商务党委副书记、总裁王炎方在题为《新引擎、新生态,科技银商的思考与实践》的主题演讲中指出,数字化转型是“科技银商”在数字经济时代发展的新引擎。银联商务的数字化转型以“全量打通、准确实时、随需自助、智能交互”为目标,并在实践中总结形成了渐进式规划、分布式开发、协同式应用的方法论。作为国内头部SaaS服务商,王炎方总裁以银商SaaS服务、“智慧”系列数字化解决方案和“智企”RPA工具为例,展示了“科技银商”以客户需求为本,从提升客户服务体验,到解决客户难点问题,再到解放生产力的发展理念,表示银联商务将秉持“坚持做正确而难的事”,把“科技银商”下功夫做实做足,在人工智能、虚拟场景、量子计算等金融科技新方向上持续探索,让”科技银商“更有效地惠及客户、惠及产业、惠及社会。 在圆桌论坛环节,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董希淼作为主持人,组织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马颖、奥莱产业发展工作委员会执行会长曾先,张江智荟科技总经理沈玲,以及银联商务商业科技部总经理杨继业围绕“支付机构在数字化生态建设中的探索与实践”进行了深度研讨和交流,分享了支付机构通过综合支付和增值产品在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中发挥的积极推动作用和代表案例,畅谈支付机构在数字化生态建设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在论坛上,银联商务还正式发布了“天满”服务平台。作为银商“数字化生态”的门户,“天满”服务平台是一个面向商户、合作商、开发者,集支付运营、多场景解决方案、开放能力、科技能力为一体的SaaS服务平台,提供“全周期、全场景、全链路”SaaS服务,把银商的产品能力、服务能力、科技能力一网打尽,统一展示、一键开通,让银商的客户随意挑选使用,助力客户和生态伙伴快速步入数智化时代。 近年来,疫情和行业竞争给支付产业发展带来了新挑战、新课题,同时也让从业机构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纵衡论坛”的召开恰逢其时,为监管机构、产业上下游、从业机构、专家学者共同搭建起一个交流互动、分享信息的平台,为支付机构的数字化生态建设开拓了新思路、新模式的同时,必将在促进支付产业升级和数字化转型发展中,发挥更加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和作用。
lg
...
金融界
2022-12-09
下一个李光耀野心勃勃!安华宣布首相兼财长 中马“最大经贸合作项目”留住命根
go
lg
...
拿下,由华裔来担任。而这涉及关键的中国
一带
一路
最关键的经贸合作,即东海岸铁路项目。 安华新内阁 华裔拿下交通与房屋部长 安华公布新内阁名单,包括他自己兼任财政部长在内,共有28名内阁部长。在28人内阁阵容中,安华领导的公正党分得最多部长职,一共有8个;巫统居次,一共有6个;砂拉越政党联盟有5个部长职。 最受到中国与马来西亚投资者关注的是,马来西亚交通部长由陆兆福拿下,地方政府部长(房屋)由倪可敏拿下,这显示出安华的野心,特别是在他就职的记者会当下就高喊,中国是马来西亚至关重要的邻居。 (来源:联合早报) 延伸阅读:亲中国、拉拢美国!马来西亚安华“平衡外交政策” 首重经济不谈过往对华批评 安华表示,他正在审查其前任提出的2023年度预算,同时表示其中的大部分提案将保持不变。“我认为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可以接受的,”兼任财政部长的安华在周一主持首次内阁会议后在布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有些人认为我们会反对所有这一切,不,我们可以保留好的建议。” 马来西亚新政府还必须在挥之不去的通货膨胀、疲软的货币和不利的全球经济环境的压力下引导经济。安华表示,他会给他的财政部和内阁留出空间,让他们就应该对预算做出哪些改变和改进提出意见。 周一早些时候,马来西亚新任经济部长拉菲齐拉姆利表示,他预计修订后的预算将在一两个月内提交给议会,“重点”是帮助社会上最弱势的群体。 耗资503亿令吉特,约合115亿美元的东海岸铁路项目是中马“
一带
一路
”倡议的关键组成部分。该项目由马来西亚铁路公司拥有,中国交通建设有限公司为承包商。 (来源:China Dialogue) 彭博社提到,这条655公里长的网络将穿越东海岸的吉兰丹州、登嘉楼州和彭亨州,然后连接马来西亚半岛西海岸的巴生谷。马来西亚铁路公司在今年10月份的一份声明中表示,该项目已完成12个隧道突破。 中马“最大经贸合作项目”留住命根 马来西亚新任命的交通部长陆兆福表示,马来西亚的东海岸铁路项目将继续进行,没有任何变化。“这个项目已经对路线进行了两次审查,”他本周早些时候告诉记者。“施工已经开始,进展顺利。” 由马来西亚与中国合作的大马东海岸铁路在2017年动工建成后可把货通过此铁路拉到关丹港运送到中国,可节省运输时间,开拓新加坡和马六甲海峡之外的选择,冲击新加坡的枢纽地位。东铁预计共有23个站,运载比重是30%载客,70%载货,每年的乘客量可达到540万人次,并承载五千300万吨货品。 从东铁起点雪兰莪州北部的鹅唛至终点站吉兰丹州哥打峇鲁,行程将从现有的7至12小时,缩短至少过四小时,这将有助于促进民众之间的交往,改变当地人民的生活面貌,并为东海岸三州带来额外的百分之一点五的经济增长。
一带
一路
委会:哀悼江泽民 积极推动中马合作 马来西亚
一带
一路
委员会指出,中国已故前国家主席江泽民是中国杰出领导人,在任时积极推动马中合作关系,对促进马中坚固友谊作出重大贡献。 该会署理会长拿督林家全带领代表到中国驻马大使馆吊唁江泽民。出席者包括该会第一副会长拿督斯里蔡宝强、第二副会长姚迪聪、秘书长梁志华及财政赵梅伊。 “江泽民是备受国际社会尊敬的领袖,他对马中友谊和全球和平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将永远铭记在心。” 中国驻马大使馆官方脸书贴文中说,安华本周在该国外交部长拿督斯里赞比里陪同下前来吊唁,向江泽民遗像默哀致敬,代表马来西亚政府和人民表达深切哀悼,这也表示江泽民主席任内为指引和加强马中关系乃至东盟-中国关系发挥了杰出作用。 “江泽民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中的卓越领导将被永远铭记,马来西亚新一届政府高度重视对华关系,愿同中方一道,巩固两国传统友谊,深化经贸投资等各领域合作,推动马中关系不断取得更大发展。” (来源:南洋商报) 贴文指出,在本月2日至6日,马来西亚政府官员和政党领袖、各国驻马使节、友好人士、华人华侨、中资企业和留学生代表等,陆续来到大使馆吊唁江泽民同志。
lg
...
小萧
2022-12-09
中俄重磅!前解放军军官:中国限制俄罗斯使用核武器 战后将帮助乌克兰重建
go
lg
...
不在。在欧洲,它实际上已经影响了中国的
一带
一路
倡议。” 它实际上恶化了中国与许多欧洲国家首都的关系,他们认为中国实际上应该站在一边,而不是在这个问题上站在俄罗斯一边。因此,它在很多方面对中国造成损害。但中国在这个问题上必须非常小心,因为这有点像夹在两个朋友之间。 Zhou Bo继续补充强调:“那么我朋友的敌人也是我的敌人吗?不必要。我认为中国的立场得到了回报,因为双方都会理解这一立场。话虽如此,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会袖手旁观。” “不,中国不是。中国承担不起这样的行为。因为中国是大国,大国责任重大,而中国在这场战争中的重大责任是什么?那不是把木头扔进火里。” “虽然这当然是一个关于主权的重要问题,但这显然是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入侵。但与此同时,人们往往会忘记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因为从苏联到戈尔巴乔夫、叶利钦、普京总统,他们都警告过北约的这种扩张,但他们都置若罔闻。普京不同的是,他把这种措辞放到了军事行动上,这就是区别。” 英国《金融时报》再次提出询问:“鉴于中国肯定是俄罗斯的外交盟友,你认为中国对俄罗斯有影响力吗?如果中国确实对俄罗斯有影响力,中国能否利用这种影响力阻止俄罗斯升级军事冲突,或许超越乌克兰进入欧洲其他地区?” Zhou Bo如此说道:“我认为中国的影响力肯定是存在的。例如让我们考虑一下,世界担心普京总统可能诉诸于使用核武器。” 中国的声音很重要,中俄友谊在这个问题上更重要。因此,它可能已经在减少此类噩梦的发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被问到“这是中国目前有意识的努力,还是中国希望俄罗斯在任何可能使用核武器的情况下克制自己的被动愿望?”,Zhou Bo称:“正如我之前所说,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困难的局面。但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成员。在这样一个完全、深深植根于人类的问题上,中国必须发出自己的声音。” “中国必须向国际社会表明,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绝对不能做的。如果我们谈论南半球,实际上有很多国家或多或少会对,俄罗斯的立场表示同情。所以当我们谈论世界观时,我们不能只谈论西方人的想法。我们必须考虑全球对此事的反应。” 针对“中国对乌克兰的战争主要归咎于谁?是北约东扩,还是普京出手?”Zhou Bo则回应说:“我想说北约的扩张是俄罗斯实际采取此类行动的根本原因。所以对于军事联盟来说,他们必须找到一个威胁来为自己的存在辩护,为扩张辩护,因为他们以扩张为生。” “但当我想到北约时,我认为北约的继续存在在道义上是不合理的。我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如果是一群小国家联合起来对抗一个大国,那我就明白了。但是,如果地球上最强大的国家联合起来,那么我将不得不思考,为了什么?这是出于政治原因,因为你在军事上已经足够强大了。” “我认为得出中国形象受损的结论是错误的。因为我相信西方必须考虑中国的角色,不仅要通过自己的棱镜,还要设身处地为中国着想。设身处地为印度着想。设身处地为南半球国家着想。” “你会发现中国的立场并不是独一无二的,其实让我们谈谈另一个问题,关于自由民主。好吧,如果这与秩序有关,那么显而易见的是,不仅世界变得不那么西方化了,而且西方本身也变得不那么西方化了。我们看到全球民主正在衰落,而且我相信它会继续下降。因为它已经下降了大约15或16年。” 至于中方如何看待中欧关系?如果我们正在走向乌克兰战争的潜在结局,这是否为中国提供了改善与欧洲关系的机会?” Zhou Bo再次提到:“中国当然希望与欧洲保持良好关系。这意味着我们不希望你们一如既往地站在美国一边。这是来自中国的一个非常简单、美好的愿望,欧洲为我们提供了很多东西——高科技技术和市场。这些都是中国需要的。” “那么问题更多在于欧洲将如何看待中国。因此,这有点将中国描述为经济竞争对手、某处合作伙伴和系统性竞争对手。总而言之,这让中国感到困惑。” “所以我相信它讲述了整个欧洲的困惑。是的。欧洲有那么多口号,连欧洲人都难以理解。比如,战略自主权等等。我希望这场战争实际上能让欧洲人更独立地思考问题。” 而谈到俄乌战争,总是会有个结局,《金融时报》提问“在某个时候,乌克兰的战争将会结束。届时,您认为中国会采取什么样的姿态?例如,中国是否有兴趣帮助重建乌克兰?” Zhou Bo称:“我们都知道,中国一直在世界各地建设基础设施,并为
一带
一路
倡议提供了大约一万亿美元的贷款来建设基础设施。那么你认为战争结束后,中国是否会在乌克兰寻求这种角色,无论何时?” “如果中国能在
一带
一路
倡议上投入数万亿美元,那实际上是全世界。为什么中国不能帮助一个对中国一直友好的战乱国家?所以这是可能的。二是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实力堪称首屈一指。所以中国实际上可以制造,如果你看看世界,中国修建的道路、中国建造的房屋或建筑物,它们的制造速度要快得多,而且价格也更便宜。” 这对于像乌克兰这样饱经战乱的国家来说很重要。所以Zhou Bo相信中国没有特别的能力,但中国在战后时代有独特的能力重建一个更美丽的乌克兰。#俄乌战争#
lg
...
小萧
2022-12-09
国君宏观:预判2023年中国经济增速4.8%,两大脉络五个判断勾勒出全年投资线索
go
lg
...
电子、计算机、机械等)。同时,重点关注
一带
一路
的出海优势产业(建筑、建材、通信、电力、交运等)。 整体而言,上半年“中国滞,美国胀”,国内逐渐走向复苏,流动性宽松,科技产业政策积极加码,背城一战,基本面与风险偏好面临波动。临近下半年的动态变化是“中国要胀,美国要滞”,国内基本面全面好转,叠加实际利率下行,新金融周期酝酿。 目录 正文 2023年是向阳而生的一年。 在经历了2022年的波折后,我们似乎对很多问题的“底部”都看得更加清晰。 对于2023,我们认为中美经济周期会经历“先收敛、再分化”的过程。中国在Q2率先走出“泥潭”进入趋势性复苏。但站在当下,两国都面临着各自老问题的“最后一战”,中国是防疫,美国是通胀。对于未来,我们提出五点判断: (1)应对抗疫,微观执行不是“敦刻尔克大撤退”。 ——经济底在一季度,对下半年经济更乐观,关注消费的衔接 (2)长期增长预期的变化需要静候“三中全会”信号。 ——释放潜在动力需要制度优化,地产、金融、农村、央企可以期待 (3)中国版“准MMT”加码,中央加杠杆箭在弦上。 ——货币配合财政,央国企与产业政策结合,金融政策偏宽 (4)灰犀牛还没走远,安全资产意义仍在。 ——阶段性关注黄金、国债、资源品投资机会 (5)大国产业,投资机会看“本土化”政策红利和“阵营化”出海优势。 ——主线在科技 在上述线索中,国内经济前低后高,长端利率先下后上,通胀无忧下半年关注度升温,金融政策基调宽松,产业政策地位提升。 2023年是万物回暖的一年。 1. 病毒挑战:抗疫不存在“敦刻尔克大撤退” 对于2023年的经济,有序放开至关重要。当前防疫优化的步伐已经加速,但我们认为后续微观主体的“抗疫战”不会是“敦刻尔克大撤退”,到最终开放前依然面临着各种挑战。国内城乡差距大,区域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过往三年防疫模式,导致企业生产在未来应对疫情冲击时仍需适应。走向最终的开放阶段,区域之间的协调配合难度会明显大于海外。因此,我们预估,放开过程大概率会从眼前趋同的大幅优化走向“区域”、“企业”再度结构化的局面。当前预期引导阶段,打消顾虑必然“步伐更大”,回到微观主体,我们相信难以“一蹴而就”,特别是企业端优化过程更适用于“走小步,不停步”,这也将带来抗疫过程中的“行业出清”。 对于后续疫情和经济影响的看法,从时间规律、资源分配、经济运行三个视角来看: 1)全球防疫放松的时间规律。全球防疫放松的时间规律。多数相近经济体的放开时点在2022年的4月,从放松到疫情峰值一般是一至两个月时间,海外第一轮爆发到平复的完整周期在四个月左右,后续疫情再爆发的峰值降低、周期缩短。疫情峰值的单日感染率从0.1%-1.1%不等。但国内的差异点在于对前期病毒变种没有大规模感染、冬季疫情高发阶段进行优化落地,这些因素可能会对后续防疫政策进一步调整带来额外扰动。对于整体疫情的高峰点,我们认为大致会在2023年1月中下旬-2月初附近。 2)资源分配角度,单纯从重症率看,局部医疗资源紧张的可能性依然不能排除。如果我们横向比较各省份情况,理论上我们参照全球经验,越南、中国台湾、新加坡放开后经历一轮完整Omicron感染一个季度,全部确诊为总人数的14%。重症率角度,国内3-11月Omicron时期平均重症率1.2%;4-6月部分省份大规模疫情重症率3.4%;7-11月各地小规模疫情重症率0.5%。可以分成三个档次,假定为0.5%。ICU使用峰值阶段就是新增确诊最多的一段时间,我们从新加坡和中国台湾看到新增确诊最多的两周基本占当季新增确诊的25%,利用各省份现有的重症医学科床位和日常病使用率,我们大致可以倒推出满足ICU使用量的峰值阶段的日均确诊比例,确诊比例越高(红色)代表着资源压力越小,在0.5%的情况下多数省份压力较大。但是,如果假定重症率能够维持在本轮9-11月的疫情情况,那么多数省份将不再面临资源压力。因此,后续各地政策变化取决于重症率的演化。反观中国香港在年初的挤兑中采取了定点医疗、居家隔离、分级诊疗相结合的办法,大陆地区大概率同样需要采用各方资源的配合。 3)经济运行特征。复盘全球,我们看到复苏力度和防疫政策放松程度并不存在正相关。政策刺激和自身周期决定了放开后的经济动力。对经济分项而言,防疫放松与消费相关性更加稳定,对生产影响存在差异,与固定资产投资基本无关。从放开的单季表现来看,增长低于GDP的季节性是大概率事件。中国香港、新加坡分别优于或持平季节性是因为在放开之前的季度,增长已经明显恶化,若考虑之前一个季度的情况,当季GDP应该大体比季节性低1-3个点左右。这为2023年Q1增长带来了下行不确定性,压力测试不排除2%左右单季增长的可能。整体而言,只要政策没有明显回摆,我们判断,由疫情引发的债券收益率下行和股票市场调整幅度都不会太大。 如何应对疫情中的生产冲击,会使后续生产端的扰动更大。从一些东亚企业的生产业务中,我们看到了企业施行比总体防疫更加严格的防疫措施,生产线的防疫压力并不小,企业建立内部流调系统等。基于此,对于后续防疫的有序放开,我们认为制造业和服务都有可能再度面临集中度提升。疫情爆发阶段,甚至反复多轮的疫情冲击下,由于企业应对疫情冲击的方式和能力不同,会导致新的一波行业出清。 在疫情平复后,我们对消费的判断会更积极。国内如果后期追求压平感染率曲线,会导致生产和消费在初期的冲击不大,但压力周期可能会长于海外经验的四个月左右,如果依照目前的快速闯关,可能带来更快速的影响。我们认为上半年基本面不强,通胀无忧,下半年消费修复,届时通胀关注度开始提升。 从就业端来看,我们通过CIER指数(求职需求人数/求职申请人数),2022年Q3相比较Q2在行业就业层面,电子元件制造、酒店餐厅和部分高技术服务业就业热度回升明显,包括教培、互联网等前期受到打压的部分行业。地产和高能耗行业就业热度回升缓慢。而从年龄结构来看,年轻人失业率持续高于整体,且趋势并没有回落,这一点对政策优化中的消费形成制约。因此,对于消费2023年的消费我们更看好中高收入群体相关的消费表现,主要在可选消费、场景类消费。 2.中枢空间:“正常化”后的长期增长到底是多少? 有序放开后,经济回归正常化,意味着长期增长的中枢也要回到大家的视野,这是关乎A股未来盈利预期、政策合理发力程度的重要问题。我们试图从两个视角尝试回答:一是学院派的理论估计,二是经验性的自下而上加总,而这两个视角恰恰体现出了预期不同的根本原因。 从生产函数评估来看,机构和国内学者普遍认为中国潜在增速应该在5%-6%之间。对中国固定资本、劳动力、全要素生产率的衡量都体现出中国未来的潜在增长中枢相对乐观。 但是,市场的预期投资回报率似乎越来越难与5%-6%的潜在增速相匹配。如果我们转向自下而上的视角,长期增长大体可能会落在4%左右,是一个明显低于前者的结果。 1)投资端,我们考虑制造业投资在数字化、清洁化、国产化背景下维持住17-19年相对景气的5%左右增速,地产鉴于未来十年增量需求在年均8-10亿平左右,年均投资增速3%左右,广义基建增速依据十四五规划维持在年均4.5%左右,投资端的长期增长大致能够稳在4%-5%; 2)消费端,疫情前的消费逐年回落趋势开始加速。参考全球各地区与国家经验,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依然低于2019年4个点,德国、意大利低于疫情前2个点,其余国家基本回到疫情前,少数国家有阶段性改善(韩国、美国)。假定中国消费增速较疫情前回落3个点,长期中枢能够维持在5%; 3)出口端,按照出口对GDP贡献维持在2%附近均值水平(15-19年),出口复合增速维持在1%附近。 加上第三产业的进一步正常化,那么未来五年,中国经济长期增长增速大体在4%-4.5%附近 。 无论哪种视角,都意味着2023年的宏观经济是一个触底向上的过程,这是我们对2023年市场不悲观的基础。 但是这接近1个百分点的差异源于什么?我们认为,主要源于全要素生产率能否充分释放。而释放的要点,并不在于传统宏观政策的发力,而在于营商环境,企业和居民的预期,在于制度型红利的进一步释放。这些因素的变化,才是带动现实向潜在增速靠拢,带动权益资产明显上涨的动力。我们相信逐渐临近年底的“三中全会”,事情会有更加积极的变化。而在2023年上半年防疫优化的“背城一战”里,对长期增长预期的抬升依然存在难度。 3. 安全资产:“灰犀牛”并没有远离 2022年中,我们感受到了传统宏观分析的失效。在应对低通胀、低利率反转的过程中,多数分析都带有“赌博”和“事后诸葛”的意义。站在2022年底,我们认为未来,市场寻求安全资产的趋势依然没有终结。 疫情三年,各国积累的政策刺激,叠加地缘问题,使得海外集体走入了遏制-通胀的轨道,政策回归常态,利率快速走高,带动全球实际利率从历史低位开启反弹,我们在这个过程中看到了两个变化:一是传统避险的“锚”开始松动,二是“cheap money”明显减少,与此同时市场的预期回报率却不断下降: 1)债务大幅抬升的副产物就是美元购买力的损失和美债避险功能的弱化:一方面,美元购买力长期走弱的势头并没有因为美国经济前期强劲而停止,反而在债务增加中持续下行。另一方面,在全球储备资产中,美国国债的份额从2018年开始就逐渐减少,与其相对的是黄金份额增加。特别是2022年下半年,中日等国对美债进行抛售。除了美债收益率上行的因素外,本质上是金融环境动荡下的主动选择,或为减少外部资产依赖,或为稳定本币的币值。 2)全球负利率债券规模大幅减少。在全球加息潮中,各国国债收益率都出现上升,资金成本抬升,全球“便宜钱”越来越少。负利率债券整体规模已经回到2014年附近,留守的主要是日本。而日本的存在,以及YCC政策的反转与否,恰恰也构成了2023年金融市场的不安定因素之一。 在开年环境中继续强调安全资产的主要原因,在于我们仍要面对不少“灰犀牛”: 美国关于中国的法案、俄乌局势的进程,都可能带动全球货币体系与产业格局的新变化。 除了日本YCC是否提前反转,欧洲与新兴市场债务问题依然值得关注。 疫情冲击下,国内地方财政与城投债务压力的释放。 这些因素都加大了对防御资产的需求。我们认为黄金、国债在上半年依然具备吸引力。同时,部分资源品的短缺也将在全球需求企稳向上的阶段暴露,特别是中国顺利过渡到复苏,这会再次掀起对资源品的投资浪潮: 1)对于黄金而言,在石油美元体系松动,美元储备地位进一步弱化的背景下货币属性将进一步提升,同时美国上半年通胀粘性相对较高,经济下行加速的背景下,美国实际利率依然有进一步下行空间,二者对黄金价格将构成有利环境。 2)对于国债而言,国内基本面当前并不支持长端利率的持续背离,虽然对于2023年长端利率可能有逐级抬升的压力,但是在防疫优化初期和前期市场预期的透支下,开年我们认为依然会回归现实,带有阶段性机会,最终维持震荡向上的格局。 3)对于部分资源品的问题,供需紧平衡的问题没有解决,价格没有弹性源于对未来需求的悲观。但是在低库存的背景下,任何地缘不确定性或是需求的超预期都会带动部分资源品的通胀。 对安全资产的需要,本质上源于“美国通胀高,中国经济弱”的格局虽然松动,但还没有结束。这个尾部的环境制约了资产收益空间,我们虽然看到了曙光,但真正的日出仍要等待。 4. 信用切换:中国版“准MMT”继续加码 “信用缺载体”已经持续了很久。2021年底时,我们提出中国的金融周期在2022年进入尾部阶段,2023年将酝酿新一轮金融周期。站在当下,我们提出这轮金融周期开启的前哨是广义财政发力,中国版的“准MMT”加码。 现代货币理论(MMT)是一个不被国内认同的概念,“财政赤字货币化”会对大国财政纪律、央行独立性、币值稳定构成威胁,特别是全球通胀的出现更为西方推行“MMT”的现实泼了一盆冷水。 但是对于国内,在防疫和地产影响下,地方财力吃紧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需求端没有抓手也是眼前的问题。我们看到居民储蓄、企业储蓄大幅攀升,市场大多数将这种“盈余”解释为预防性。我们不否认,其中部分储蓄的流出未来会带动经济修复。但我们认为还需要政策发力,才能带动更多的居民和企业走出“追求债务最小化”的困局。 2023年的显性财政会有进一步扩张,赤字率提升至3%左右,但在地方艰难的情况下,未来以央行再贷款、政策性金融机构、国有商业银行、央国企配合发力会更加明显,除了显性财政之外,准财政发力与产业政策结合,这就是中国版“准MMT”加码的表现。而中国版准MMT的落地,并不会像海外在居民消费刺激上大做文章,更多地会指向绿色产业与高技术产业突围。 回顾2022年,我们已经看到了央行大量的再贷款投放以及政策性金融机构纾困力度的升温。2022年,全年投放2.6万亿以上的再贷款和“准财政”支持,相比较2021年5000亿左右明显提升。2023年,从准财政发力而言,我们认为中央加杠杆的意愿会更强。与之相伴随的,在地方压力较大的阶段,整体金融政策会处在一个偏宽的状态,进一步强监管的意愿不强。 对2022年信用投放变化,我们可以总结为三个特征: (1)社融呈现“好坏”交替震荡,波动加大。2022年社融增速和新增社融均呈现高波动,“好于预期”与“差于预期”交错。究其原因,在疫情反复以及地产调控两大因素扰动下,私人部门消费以及融资需求弱修复更显曲折。宽信用过程颠簸,信贷回升的持续性总是“命悬一线”。 (2)政府主导的融资占比提升,结构改善主要依赖政府。在疫情反复以及内生融资需求偏弱的背景下,本轮“宽信用”更多体现政府力量的托底作用,信用扩张以及结构改善主要取决于政府政策以及落地节奏。2022年6月1.62万亿天量政府债,支撑当月社融总量和结构改善。全年的中长期信贷中也有大量与基建项目相关,基建类融资需求持续较高。 (3)新领域信用承接能力加强,但体量依然有限。在政策性金融工具的助力下,绿色贷款以及普惠贷款明显提速。根据央行2022年三季度信贷投放统计数据,房地产和住房贷款增速放缓,而绿色贷款同比增速13.7%,而普惠贷款同比增长21.6% ,普惠以及绿色贷款占新增贷款比重为54%。向后看,地方财政空间受限,政策性金融工具仍将延续,新经济领域将承接更多信用,实现结构性“信用扩张”。 对于2023年,我们认为信用会出现边际改善,结构上仍然处在新老经济切换的过程。社融方面,中性情形下,我们预计2023年社融新增约36.5万亿,较2022年提升3.5万亿左右。社融增速进入逐步回升阶段,低点出现在年初,12月或达到全年高点,即10.5%。信贷方面,随着地产“三只箭”落地以及疫情政策逐步优化,宽信用政策逐渐见效。预计2023年全年新增信贷22.5万亿,较2022年预测值20.2万亿同比多增约2.3万亿,预计2023年末信贷增速为10.6%,较2022年末预测值10%回升近0.6个百分点,全年中枢为10.4%。 结构性政策上半年延续发力,宽信用逐步过渡至“第二阶段”,中长贷改善趋势不变。从中长贷占比结构来看,2023年中长贷增量占比达47%。考虑到政府专项债提前发行以及金融机构“早投放,早收益”的习惯,信贷投放仍将前置,预计开门红中长贷新增占比可达48.1%。 新经济领域继续加强对宽信用的承接。假设2022年12月以及2023年绿色信贷增速保持在30%以上(与2021年相当),2022年绿色信贷可达5.7万亿,而2023年绿色信贷增量更是冲高至7.8万亿。按照现有绿色债发行节奏,预计2022年与2023年绿色债券发行净融资规模达4806亿元、4921亿元。若2022年结合碳减排工具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使用完毕,且于2023年接续,2022年以及2023年绿色类融资扩张将达到7.8万亿、9.9万亿,分别贡献社融达38%、43.7%。 除了信用,我们预判中国的实际利率会出现下行。2022年下半年虽然名义利率相对稳定,但实际利率水平实质上是在不断上升的。当前实际利率上行的因素主要源于名义利率水平维持,但通胀走弱的状态。我们相信2023年上半年货币政策有望进一步引导利率下行,而下半年通胀形势逆转后,实际利率有望进入趋势性下行,配合产业与金融政策引导居民和企业储蓄资金的进一步释放。 5. 大国产业:寻找“本土化”与“阵营化”的机会 产业分工是地缘冲突与大国博弈的经济折射,特别是2022年之中我们看到了更激烈的变化。对于2023年,中国产业政策的主导作用将进一步增强,在寻找产业政策的投资机会前,我们先对疫后三年的大国产业有一个全局认知。 通过对代表性生产国、消费国、资源国的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中可以看出疫情后的三个趋势已经很难扭转: 1)全球对外直接投资(ODI)经历了明显回落,疫情进一步阻止了ODI反弹,目前已经回到90年代水平,大国产业本土化、并行化的趋势不可扭转。 2)消费国ODI持续位于低位且不断下行,本质上是发达经济体产业回归产业保护的抬头。资源国ODI下行最为迅速,生产国ODI处于中位,背后是产业承接的不畅。 3)资源国出口在2022年出现显著下滑,同时消费国对生产国和资源国的ODI下滑从2018年以来都更加明显,这是资源品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的因素之一,并且短期也很难发生改变。 回到中国,中国本土FDI结构越来越单一,从FDI来源来看“阵营化”更加明显,中国与全球直接投资格局的演变将对大国产业政策带来更加深远的影响。 以芯片行业为例,近些年我们看到了高科技产业已经从全球化、分工化走向本土化、并行化,在2022年中我们还看到了资源品供应与结算的区域化、阵营化。基于此,对于2023年,大国产业博弈的投资机会主要在两方面:“本土化”的政策红利和“阵营化”的合作与对外投资。 “举国体制”的影子在美国早已显现。2022年美国颁布的《芯片与科学法》,市场的解读多集中在法案带动高达1400亿美元的美国本土制造产能投资,增加60~70万片/月产能,大致为全球先进制造产能总量的30%~40% ,更主要的是在高阶制程的产业链“去中国化”。 但是法案本质上,是美国对传统的科技政策执行逻辑进行了大幅调整。法案改变了美国过去政府和商业给学界提供经费,学界采取学术自治的模式确定经费使用的模式。而是直接大范围采取政府参与确定研发经费使用方向的方式,通过法律明确要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偏向应用研究的技术创新,支持前沿技术研发、支持关键技术标准开发、设立区域技术创新中心等,同时也进一步把美国研究安全提到了更高的位置。2023年除了半导体行业,我们仍然需要提防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科学、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系统等领域的“竞争”。 关于中国“新型举国体制”的落地,产业政策逻辑应该如何?我们试图从一个日本产业政策的例子——20世纪50年代的《振兴机械工业临时举措法案》,来寻找政策逻辑。 该法案帮助日本形成了完备的机械工业。法案初期对日本的机械设备生产品种,生产数量,技术和零件原材料采购进行明确规定限制,确定分工,防止恶性竞争,进而促进企业专门化,降低设备成本和产品规格统一,推动生产专业化。并且《机振法》也有明确条例,凌驾于反垄断法之上,体现了调控产业的决心。日本通过设置机械工业审议会,作为通产省的咨询机关。 从政策设计而言,《机振法》的核心是通过扶植设备与零配件工业来促进整机制造,培育机械工业的核心技术能力。除了上述措施外,更重要的是日本开发银行来审批企业融资申请,日本开发银行和中小企业金融公库落实,通产省大臣听取机械工业审议会报,企业提交合理化实施计划的投资计划书。为企业融资提供长期性支持(1961-1975年),这些企业贷款主要用于生产设备的现代化制造,政策思路先是进口替代,然后开始鼓励出口。而且贷款审批不仅是融资支持,还有实力认可,为部分企业树立良好形象。 在1956年,1961年,1966年的三次《机振法》变化中,日本逐渐制定机械工业行业结构改造计划,行业内融资支持结构变化,完成产业内结构引导。虽然日本政府为保护幼稚产业直接投入的资金数额有限,对减轻民间制造业费用不能起到明显作用,但这不意味着政策影响不大,在当时实际上大大促进了民间设备投资的社会氛围。 回到国内,2023年将是产业政策大放异彩的阶段,我们聚焦吃“本土化”的政策补贴红利,抓“阵营化”优势产业对外投资的收益: 1)本土化政策补贴的红利主要集中在半导体、信创、工业母机等高端制造领域; 2)阵营化优势产业,主要在“
一带
一路
”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能源与制造业合作。其中,尤为关注建筑、建材、机械、交运,海外业务占比高的龙头,以及高端装备出海逻辑(通信、电力、交运)和国内西线开发,在地域层面对重庆、云南、广西、福建、新疆等省市相关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加强的投资机会。 6.全年预判:“V型预期,U型现实”的重演? 综合五条线索,2023年的经济形态会如何?2022年的疫情过程中,我们在二三季度经历过复苏预期高涨,但最终弱复苏的现实,2023年上半年重演的可能性不小: 1)相较于市场,我们对一季度更谨慎,二季度开启修复,对2023H2会更乐观。全年经济增速目标设定在5%左右,前低后高,预判基准情况增速在4.8%-5%。投资前半程发力,消费后半程衔接,制造业、基建和可选消费是亮点; 2)通胀无忧,但下半年市场对通胀的关注度会开始提升,CPI-PPI剪刀差在下半年再度反转,警惕下游的再度承压; 3)社融底部在上半年,后续一路拾级而上,宽货币开年延续,宽信用更主要体现在二季度之后。 整体而言,上半年“中国滞,美国胀”,国内逐渐从衰退中走入复苏,流动性宽松,科技产业政策积极加码,背城一战,风险偏好和基本面都面临波动。向下半年行进过程中,动态变化是“中国要胀,美国要滞”,国内基本面进一步好转,消费中枢趋势性抬升,地产投资同步向正常化靠拢,叠加实际利率下行,期待地产长期模式明晰,金融、央企与农村相关制度要素改革的信号,2023年注定是向阳而生,万物回暖的一年。 7. 风险提示 除去安全资产部分讨论的日本、欧债与新兴市场债务等风险要素外,对于2023年而言的黑天鹅,我们认为还有三个问题值得关注: 一是国内疫情爆发产生病毒新变种,进而对疫情发展和全球外部环境产生干扰; 二是俄乌局势等地缘冲突再度升温,导致全球能源、粮食等初级品价格波动; 三是美国意外陷入深度衰退,同时利率在尾部阶段维持高位带动金融系统动荡。
lg
...
金融界
2022-12-09
上一页
1
•••
301
302
303
304
305
•••
316
下一页
24小时热点
本周市场回顾:特朗普2.0关税成为关注焦点 美联储降息步伐减缓 黄金市场保持稳定
lg
...
分析报告:特朗普抵制加拿大汽车言论影响深远 或导致世界经济混乱
lg
...
下周展望:各国央行在特朗普的关税威胁中采取不同政策 黄金继续延续避险功能
lg
...
NPR报道:美国政府正在谈判 让甲骨文和美国投资者接管美版抖音
lg
...
比亚迪新款车型撬动美洲市场 引发全球卡车厂商极度关注
lg
...
最新话题
更多
#SFFE2030--FX168“可持续发展金融企业”评选#
lg
...
19讨论
#链上风云#
lg
...
56讨论
#VIP会员尊享#
lg
...
1694讨论
#比特币最新消息#
lg
...
828讨论
#CES 2025国际消费电子展#
lg
...
19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