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CoNET
|
客户端
|
旧版
|
北美站
|
FX168 全球视野 中文财经
首页
资讯
速递
行情
日历
数据
社区
视频
直播
点评旗舰店
商品
财富汇
外汇开户
登录 / 注册
搜 索
综合
行情
速递
日历
话题
168人气号
文章
大型基金大幅减持AMD、英特尔、英伟达和美光等芯片股
go
lg
...
智能的狂热支撑了英伟达的股价。英伟达(
Nvidia
)首席执行长黄仁勋(Jensen Huang)就是从股价飙升中受益的一名股东,他减少了曾经大量出售的股票。该公司表示,其视频游戏相关业务的复苏将是另一个催化剂。 内存芯片制造商美光科技(Micron)的首席财务长3月早些时候警告称,当前季度前景疲弱。此前一个月,美光公司削减了高管的薪水,并暂停发放奖金。与此同时,预计今年上半年内存芯片价格将继续下跌。 美光科技的股价在2022年下跌了46%,今年迄今为止上涨了14%。CDPQ在第四季度末出售了110万股美光科技股票,持有290万股。
lg
...
金融界
2023-03-07
人工智能:中国式ChatGPT的“大跃进”
go
lg
...
、Stripe、Uber、Quora、
NVIDIA
、Microsoft、Dropbox、DeepMind、Apple、Intel等公司,其中有10人来自谷歌,OpenAI的首席科学家Ilya Sutskever亦是从谷歌转会而来,Ilya Sutskever是AlphaGo的作者之一,师从人工智能学界泰斗Geoffrey Hinton。 ChatGPT团队成员流动示意图 1985年出生在苏联的Ilya Sutskever,如今已经是英国皇家学会院士。据说Ilya Sutskever退出谷歌,与Sam Altman、Elon Musk等人一起创立OpenAI时,年薪曾大幅缩水。但他参与创立OpenAI的初衷是“确保强大的人工智能造福全人类”的大义和情怀。 OpenAI初创之时是一家非营利研究机构,从这点上来看,无论是否带着情怀加入这家公司的研究人员,还是给“非营利”事业烧钱的投资人,多少都有一点对技术的“信仰”,这种驱动力,可能是钱买不来的。 不过OpenAI给这些科技精英们提供的薪酬待遇并不低。据纽约时报报道,2016年,OpenAI向Ilya Sutskever支付了超过190万美元。另一位行业大佬级的研究员Ian Goodfellow(对抗式生成网络的提出者)2016年从OpenAI得到的报酬则超过80万美元,而他在这一年中只工作了9个月,不过Ian Goodfellow在OpenAI没有待很长时间就离开了。 一直以来,硅谷的AI研究员都是高收入人群。在谷歌发布的官方招聘信息中,在美国工作的全职“高级软件工程师,大型语言模型,应用机器学习”(Staff Software Engineer, Large Language Models, Applied ML)岗位基本工资范围为年薪17.4万-27.6万美元(约120万-190万元人民币)+奖金+股权+福利。 这份工作的主要职责是:为谷歌大型语言模型的关键冲刺做出贡献,将尖端的 LLM(Large Language Mode,大型语言模型) 引入下一代谷歌产品和应用程序,以及外部用户。在建模技术方面进行协作,以支持全方位的 LLM 调整,从提示工程、指令调整、基于人类反馈的强化学习 (RLHF)、参数高效调整到微调。 微软研究院的研究员岗位“博士后研究员-机器学习和强化学习”(Post Doc Researcher-Machine Learning and Reinforcement Learning)年薪则在9.4万-18.2万美元(约64万-125万元人民币)。工作职责是“与其他研究人员合作制定自己的研究议程,推动有效的基础、基础和应用研究计划。” ChatGPT团队中另一个有意思的点是团队中有9位华人成员,其中5人本科毕业于国内高校,美国学界对人才的虹吸效应也正是硅谷巨头以及“OpenAI”们强大人才竞争力的基础。 “中国的AI人才是从14亿人里挑,美国是从80亿人里挑,全世界优秀的人很多都到美国去了。”图灵联合创始人、原智源研究院副院长刘江表示,要承认差距确实存在,不过他也表示,“在这方面,我们也不用气馁。中国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市场化、产品化的能力,近年来我们不比美国同行差了。” 国内大厂的实力如何? 除了人才问题,国内大模型研究落后美国另一个原因是在生成式AI和大模型研究方面起步略晚,而起步晚的原因,则还是与“钱”脱不开关系。 从技术角度看,生成式技术在Stable Diffusion和ChatGPT等网红产品出现之前,技术实现的效果并不理想,且需要消耗大量算力进行研究。所以大厂、资本很难斥以重资,投入到这种看上去不太赚钱,还要烧钱的业务。 中国的AI产业更注重应用场景,而非基础理论和技术创新。各家大厂在NLP的理解方面有很多成熟业务,比如听写、翻译,在视觉识别和AI大数据处理方面也有很多应用场景。所以这部分业务自然是AI研发的主力,一方面他们赚钱,另一方面在这些领域的技术积累,使研究人员能够“在规定跑道上赛跑”,而不是在未知领域探路。 这一点不只是限制了国内公司,更是很多全球巨头的创新桎梏。正如诺基亚做不出iPhone一样,巨头都不喜欢“破坏式创新”,谷歌发布的Bard只因一个小失误就牵动了母公司Alphabet的万亿市值,这也正是谷歌一直声称不愿发布LaMDA大模型的理由,害怕会因AI的失误影响自己的商誉。而OpenAI显然不太在乎ChatGPT在公测中会出什么问题,毕竟他发布ChatGPT时只是一家估值200亿美元的独角兽。 不过,在这波大模型的追赶赛中,国内大厂的团队也可以说是实力颇强。 百度在大模型方面走的最早,百度自2019年开始研发预训练模型,先后发布了知识增强文心(ERNIE)系列模型。文心大模型研发的带头人,百度首席技术官、深度学习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王海峰博士,是自然语言处理领域权威国际学术组织ACL(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的首位华人主席、ACL亚太分会创始主席、ACL Fellow,还是IEEE Fellow、CAAI Fellow及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他还兼任中国电子学会、中国中文信息学会、中国工程师联合体副理事长等。目前,王海峰在国内外期刊会议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有200余篇,获得已授权专利170余项。 虽然没有像百度一样公布类ChatGPT产品的发布时间表,但腾讯、阿里和华为分别提出的“混元”、“通义”和“盘古”三个大模型,均已研发了很长时间。 据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著名学者Marek Rei教授在2022年4月发布的统计(2023年的统计尚未发布)显示,2012-2021年中,在ML(Machine Learning,机器学习)和NLP顶级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数量最多的机构是谷歌,微软紧随其后。发文数量最多的中国机构是清华大学,第二是位列第16的腾讯,腾讯也是前32名中唯一的中国互联网厂商。不过,在2021年单年的统计中,阿里和华为也登上此榜,腾讯仍排在较靠前的位置。 Marek Rei发布的2021年ML、NLP顶会、期刊发文量统计 目前,腾讯官方并没有公布“混元”大模型研发团队的具体信息。不过,腾讯旗下AI研发团队“腾讯AI Lab”的专家构成,也显示出了腾讯在AI领域的一部分实力。腾讯AI Lab由100余位AI科学家和超过300名应用工程师组成,带头人张正友博士是腾讯首席科学家、腾讯 AI Lab 及 Robotics X 实验室主任,腾讯首位17级研究员、杰出科学家。他在美国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发布的2022 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World's Top 2% Scientists 2022)中,排名全球“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第1002名,中国排名 Top 10。 阿里在LLM领域的研究主要由阿里巴巴达摩院负责,阿里巴巴集团资深副总裁,阿里云智能CTO、达摩院副院长周靖人主导,他是IEEE Fellow,多次担任VLDB,SIGMOD,ICDE等国际顶级会议程序委员会主编、主席,在顶尖国际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超百篇,并拥有几十项技术专利。 华为也未对“类ChatGPT产品”公开表态,但在大模型方面华为亦有“盘古”大模型正在研究。该项目由华为云人工智能领域首席科学家田奇博士领导,他是计算机视觉、多媒体信息检索专家,IEEE Fellow,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教育部长江讲座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外杰青,中国科学院海外评审专家,在国内多所高校任讲席教授及客座教授。 在自己组建团队投入研发的同时,百度、阿里、腾讯、华为等IT大厂,也与中科院计算所自然语言处理研究组、哈尔滨工业大学自然语言处理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高瓴人工智能学院等高校研究有很多的技术合作。 “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科研机构 数据闭环是大模型研发的关键,用户越多,积累时间越长,就意味着可以用于迭代升级的数据和反馈也就越多。 在这方面OpenAI已经利用前两代的开源GPT模型和GPT-3积累了大量数据。ChatGPT虽然才推出了3个月,但用户量和访问量增长速度飞快,这些都为OpenAI在大模型研发方面积累了巨大的先发优势。 “AI大模型如果落后了,就会面临卡脖子的风险。”很多AI专家对此都有担心,由此国内也诞生了一些应对此种局面的非营利性AI科研机构。这些机构多数有高校研究实验室背景加持,以及地方政策支持,人才聚拢能力非常强劲。 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以下简称“智源研究院”)是科技部和北京市政府共同支持,联合北京人工智能领域优势单位共建的非营利性创新性研发机构。智源研究院理事长张宏江,是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ACM Fellow和IEEE Fellow,同时也是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创始人之一。 2021年,智源研究院发布了1.7万亿参数的超大模型“悟道”的1.0和2.0版本,这项工作由100余位科学家共同打造。其中包括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自然语言处理与社会人文计算实验室(THUNLP)的孙茂松教授,清华大学知识工程研究室(KEG)的唐杰教授,清华大学交互式人工智能课题组(CoAI)的黄民烈教授。 目前“悟道”大模型已经与OPPO、好未来、淘宝、搜狗、美团等开展了落地合作。在与美团的合作中,大模型给搜索广告带来了2.7%的收入增长。 在南方的科技重镇也有一家相似的研究机构,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以下简称IDEA研究院),IDEA研究院是由深圳市政府大力支持的AI研究机构。与智源研究院有一个颇有趣的相似之处,IDEA研究院的创始人沈向洋博士同样出身微软亚洲研究院。沈向洋博士是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和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他参与创建了微软亚洲研究院,担任院长兼首席科学家,并曾担任微软公司全球执行副总裁,主管微软全球研究院和人工智能产品线,并负责推动公司中长期总体技术战略及前瞻性研究与开发工作。 IDEA研究院NLP研究中心负责人张家兴博士也来自微软亚洲研究院,他的团队推出的开源模型“太乙”,据称在中文文生图领域可以达到接近Stable Diffusion(一款开源文生图AI模型)的水平。 目前IDEA研究院正在持续迭代开发的预训练模型体系“封神榜”,已经开源了6个系列共10个模型,包含4种模型结构,模型参数最大为35亿。其中包括:以Encoder结构为主的双向语言系列模型的二郎神系列;面向医疗领域,拥有35亿参数的余元系列;与追一科技联合开发的新结构大模型周文王系列;以Decoder结构为主的单向语言模型闻仲系列;以Transformer结构为主的编解码语言模型,主要解决通用任务的大模型燃灯系列;以及主要面向各种纠错任务的比干系列。 2月20日晚,复旦大学自然语言处理实验室对媒体宣传邱锡鹏教授团队发布了“国内第一个对话式大型语言模型MOSS”,并在公开平台(https://moss.fastnlp.top/),邀请公众参与内测。然而就在外界都等着看MOSS表现如何惊艳之时。MOSS的内测网站却挂出了一则道歉公告。 目前MOSS的测试网站已经挂出了停止服务的公告。一位AI大模型专家对虎嗅表示,“邱锡鹏的实验室学术研究的氛围很浓。虽然这次的MOSS很少有人得到体验机会,但是从后边的公告来看,有可能是在工程优化,并发处理等方面的准备还没有那么充分。” 在近期举行的2023年世界人工智能开发者先锋大会上,邱锡鹏教授公开表示,如果优化顺利,MOSS计划在2023年3月底开源。 虽然,没能成功抢发“国产ChatGPT”,但AI业内人士对邱锡鹏教授团队仍然给出了肯定的评价,“邱锡鹏教授的团队比较偏重学术,这和早期的OpenAI在科研心态上是有共性的,非营利性的AI研究机构,没有那么多功利的考虑。” 创业公司都有“大佬”背书 AI技术属于计算机科学,虽然计算机技术已发展多年,但AI仍属于前沿科技,对LLM以及其他通用大模型的研究更是兴起不久,仍然需要依靠应用数据,持续迭代升级,不管MOSS是不是因为工程经验绊了跟头,要在AI、大模型这些领域实现突破,能推广到市场中,接地气的技术和产品才是王道。事实上,目前国内AI行业活跃的实验室大多已开始尝试商业化,在市场的磨砺中探索大模型未来的出路。 深言科技 深言科技源自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自然语言处理与社会人文计算实验室(THUNLP)。THUNLP由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茂松,以及刘洋、刘知远,三位教授带头。实验室在2017年推出的中文诗歌自动生成系统「九歌」则是最有影响的诗歌生成系统之一,「九歌」已经为用户创作了超过3000万首诗词。 孙茂松教授领衔研发的CPM模型是智源研究院的大模型「悟道·文源」的前身,也是国内最成熟的中文生成式大模型之一。深言科技的团队也是由CPM模型的部分研发团队成员所组成的,目前该公司产品包括可以根据意思搜索词语的“WantWords反向词典”,以及根据意思查询句子的“WantQuotes据意查句”。 智谱AI 智谱AI的前身是清华大学知识工程研究室(KEG),KEG专注研究网络环境下的知识工程,在知识图谱、图神经网络和认知智能领域已发表一系列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2006年,智谱AI就启动了科技信息分析引擎ArnetMiner(以下简称AMiner)的相关研究,先后获得了国际顶级会议SIGKDD的十年最佳论文(Test-of-Time Award)、国家科学进步奖二等奖、北京市发明专利奖一等奖。 2022年8月,由KEG与智谱AI共同研发的千亿级模型参数的大规模中英文预训练语言模型GLM-130B正式发布,其在多个公开评测榜单上超过GPT-3 v1。此外,智谱AI还打造了认知大模型平台(BigModel.ai),形成AIGC产品矩阵,提供智能API服务。 聆心智能 2月17日,聆心智能宣布完成由无限基金SEE Fund领投的Pre-A轮融资。聆心智能的底层技术是超拟人大规模语言模型,基于大模型可控、可配置、可信的核心技术优势,聆心智能推出“AI乌托邦”,该系统允许用户快速定制 AI 角色。 聆心智能由清华大学交互式人工智能课题组(CoAI)黄民烈教授支持。CoAI是清华大学朱小燕教授及黄民烈教授领导的实验室。2020年,就已经开源了1200万对话数据和中文对话预训练模型CDial-GPT。黄民烈教授也曾参与了智源研究院的“悟道”大模型研发。 西湖心辰 西湖心辰背靠西湖大学深度学习实验室,创始人是西湖大学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蓝振忠,主要研究大规模预训练模型的训练与应用。蓝振忠曾在谷歌担任研究科学家,也是轻量化大模型ALBERT的第一作者。 西湖大学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发实力很强,除了蓝振忠博士的深度学习实验室,西湖大学NLP实验室,在该领域的研究也非常领先。学术带头人张岳博士在Marek Rei教授的顶会、期刊发文量统计中,于2012-2021年期间排名全球第四。 “目前国内LLM领域的创业公司相对IT大厂来说主要有两个优势,技术和数据。”西湖心辰COO俞佳对虎嗅表示,国内大模型创业公司在技术方面普遍已有多年研究经验,构筑了一定的技术壁垒,这是很难短期超越的。同时,由于已经推出了相关产品,“数据飞轮”已经转起来了,这些数据的质量相比互联网数据质量要高很多,能够对产品迭代起到很大支撑作用。 对于国内大模型创业公司未来的发展趋势,俞佳认为可能性很多,“有些公司可能会走出自己的道路,也有的公司可能会像OpenAI一样与IT大厂开展深度合作,甚至像DeepMind直接并入其中。” 出品|虎嗅科技组 作者|齐健 编辑|陈伊凡 来源:DeFi之道 来源:金色财经
lg
...
金色财经
2023-03-05
AI正在悄悄“杀死”画师
go
lg
...
户很难看懂,硬件上还必须要有最新几代的
NVIDIA
显卡,否则根本带不起来AI绘画。 面向企业,外饰设计实习生小文也向商隐社吐槽:“(AI绘画软件)不能算作一个很好的工具,工具推出后,它没告诉企业怎么去用,怎么才能把它用好。很多用法都是企业自己摸索的。” 当新的技术来临,人们去担心它、质疑它,看重它的缺点,再正常不过。19世纪的“新技术”摄影出现的时候,也曾被画家联名反对;当数字绘画出现的时候,也会被传统画师不屑。 只是AI绘画的发展不会因为人们的观念发生改变,它正以超乎人们想象的速度进化着。 04 发展 2021年1月,OpenAI推出了Dall-E(mini)模型,你只要给出一段文字描述,它就能立刻把图给你画出来。当时它做出来画还比较粗糙。 (Dall-E(mini)模型绘制的图片) 仅仅一年后,2022年1月,现象级的AI 图像生成程序Disco Diffusion就出现了,它开始能画复杂一点的氛围图了,但还无法完成人脸。 三个月后,OpenAI迭代了DALL-E模型,给它喂了6.5亿张图片训练后,DALL-E 2不但清晰度比上一代高4倍,还可以生成准确的五官了。 紧接着,号称最强的AI绘画软件Midjourney和Stable Diffusion相继于去年的7、8月份出现。 前者,辅助生成了在美国科罗拉多州艺术博览会上一举夺冠的画作《太空歌剧院》,而后者则以精美的二次元图片席卷绘画圈。 (图源自civitai.com) 也正是这个时候,很多人第一次了解到AI绘画。 “大概半年前,我关注的博主‘和菜头’每天都会发一些AI绘画,一开始看他发的画都比较抽象,一涉及到具象的东西就不太像。”郭炯明说,“但是上周身边有个同行带我入门,自己玩了一下,发现AI绘画已经进化到了相当高的程度。” 此时的Stable Diffusion还不能生成真人系图片,但仅仅过了四个多月,今年1月末,新版的Stable Diffusion整合了一种名为LoRA的模型训练方式。 LoRA模型可以让Stable Diffusion生成非常逼真的真人图片,引发了一阵“赛博coser”的浪潮。 “赛博coser”的制作者、B站up主勘云工造表示,自己的赛博coser不仅在国内获得了颇高关注,转发到推特后还被很多画师、coser的知名从业者也关注了。 技术的发展还没完,此时的真人系图片骨骼走向、姿势还不能精确控制,就有论坛大佬研究出了ControlNet插件,可以完成对人物骨骼走势、形态、动作、姿势的精确控制。 随着Stable Diffusion的不断发展,其早期版本遗留的透视问题、光影问题、场景拼贴等问题得到了一一修正,1.5版本中最典型的手部模型错乱的问题也得到了修正,目前SD已经发展到了2.2版本。 到了今年2月份,向量图形编辑器、原型设计工具Figma以及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都引入了AI绘图插件Stable Diffusion。 Stability AI创始人兼主要投资人埃马德·莫斯塔克表示,创始团队看到这些更新很惊喜,并进一步透露出SD接下来会公开的功能,包括AI视频剪辑与音频剪辑功能:“实际上我们已经能做到很多,只是不想吓到大家,所以一点一点公布。” 与此同时,从去年8月开始,国内也迎来了一波AI绘画的热潮。 百度发布了业内首个AI艺术和创意辅助平台文心一格,用户只需输入自己的创想文字,即可快速获取由AI生成的相应画作。 腾讯上线了“QQ 小世界AI画匠”活动,用户上传照片一键生成专属异次元形象。抖音则上线了 AI 绘画特效,美图秀秀也上线了AI绘画板块。 从2021年1月只能生成简陋的图片开始,AI绘画仅仅用两年时间,就已经创作出精美的超越人们想象的画作。 从简陋的实物图到复杂风景图的跨越用了1年,从风景图到卡通人像的跨用用了3个月,到能画出真人照片用了3个月,AI绘画技术在加速进步。 两年前人们对AI绘画的结果不以为意,两年后已经有人开始心生焦虑,那么以后呢? 实际上,上面提到的三种AI绘画典型的弊端都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弥补着。ChatGPT的出现让AI绘画有了理解语言逻辑的可能,OpenAI团队正在向着这个方向研发;不能精准控制的问题已经在ControlNet等插件的辅助下初步解决。 至于上手成本,Disco Diffusion模型时代,在专业显卡上算一个草稿级别的作图, 也需要耗费以小时计算的时间,而Stable Diffusion则实现了在消费级显卡上不到一分钟就能出图。 AI绘画正以超过人们想象的速度进化,如果不及时拥抱技术,或许很多画师会被AI“杀死”。 中国围棋王者柯洁,在某站的动态问了一个灵魂问题:美术生或相关从业人员如何看待AI绘画。评论区第一时间就反问柯洁:你对AI围棋怎么看。 2017年,阿尔法狗凭借强硬的实力席卷围棋界,现在许多职业棋手都不彼此约棋了,而是找AI训练,甚至有的去背AI的棋谱,这就是AI技术带来的改变。 按照国泰君安研报预计,未来5年,AI绘画在图像内容生成领域的渗透率将达到10%—30%。AI绘画已然站上数字时代的风口。 画师与AI自然不是对立的关系,但在需求固定的前提下,绘画设计类的市场总要让渡一部分给AI绘画,在这场行业变革的浪潮中,不知道多少画师被掀翻于浪底。 05 结语 90年代是纸媒动画的巅峰时期,2002年左右国内才逐渐普及了数字绘画,那时候没有板绘,一大波动画人学着用鼠标画画,在之后发展出三维动画、Flash等等技术。而现在,出现的是AI绘画。 跟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描述的一样,照相技术让大量的文本复制变得轻而易举,从而把艺术从一向被人们所崇敬的神圣“祭坛”上拖了下来,它在摧毁传统的同时,使现代艺术具有了新的特点、价值和接受方式。 两点十分产品总监黎平伟曾说: “将近10年一个大周期,出现一次技术突破,往后甚至可能带来指数爆炸级的改变,所以永远要抱着学习的心态向前……因为我们相信一句话:不变的是永远在改变。” 来源:钛媒体、DeFi之道 文:商隐社 作者:第二人生 来源:金色财经
lg
...
金色财经
2023-03-04
元宇宙周刊 | 中国移动携元宇宙比特景观参展MWC2023
go
lg
...
CU(vCU)和虚拟化DU(vDU)与
NVIDIA
的GPU技术相结合。 Meta将组建顶级AI团队,拟开发自家ChatGPT。 普华永道发布2023元宇宙展望,预计未来3至5年将进入高速增长期。 由DatChat提供支持的社交元宇宙平台Habytat宣布推出基于专有人工智能支持的元宇宙宠物。 化妆品巨头美宝莲推出首个数字Avatar“May”。 Cocos-BCX与NodeReal将基于OP Stack共同开发BNB Chain Rollup Layer2。 Polygon发布名为Polygon ID的Web3身份识别服务。 OpenAI宣布开放API,开发人员可将ChatGPT集成到自己的产品中。 Web3通信平台Push Protocol推出聊天应用Push Chat。 DMCC与DWF Labs合作面向Web3、区块链企业推出500万美元的增长平台。 Animoca Brands与Manga Productions达成合作,将在中东创建Web3试点项目。 IOST生态将集成AWS Web3.0解决方案。 投融资新闻 Aptos与Outlier Ventures合作推出Web3加速器计划。 红杉资本Surge启动第八批孵化加速计划:2家元宇宙游戏创企入围。 Magic Eden Ventures已投资11家Web3游戏工作室。 Web3用户社区参与平台Passion Labs获Animoca Brands Japan投资。 3D数字孪生技术提供商Prevu3D完成1000万美元A轮融资。 区块链国际运输文件数字化平台eTEU完成“6位数”融资,Jenson Funding Partners领投。 NFT交易平台NeoSwap AI完成200万美元融资。 NFT Tech完成对Web3开发公司Run It Wild的收购。 众筹平台Republic取消7500万美元的元宇宙基金。 a16z去年投资11家区块链公司,占其金融科技领域投资笔数的22%。 链游公会Merit Circle向Web3游戏平台ParticleInk投资25万美元。 红杉中国种子基金完成4.8亿美元新基金募资开始布局AIGC领域的早期企业。 Omniapp.ai完成Pre种子轮融资,Meldstone Capital等参投。 Prevu3D完成千万美元融资,将扩展平台部署。 Arbitrum生态健康应用Gosleep完成200万美元融资。 时尚NFT平台OWND完成75万美元Pre种子轮融资。 元宇宙游戏平台Avalon Corp完成1300万美元融资。 NFT认证协议Wakweli完成11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Summit等参投。 Web3基础设施公司Portal完成530万美元融资。 Orange Comet在股权融资中筹集700万美元。 AR眼镜电致变色材料供应商伯宇科技千万元融资成功。 VR/AR冥想体验开发商Healium完成36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 The Sandbox收购德国游戏工作室Sviper。 去中心化云平台Impossible Cloud完成70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 Polychain Capital计划为第四只基金募集4亿美元。 Redeem完成250万美元Pre-seed融资。 Hashed联创Alex Shin和资深投资者Sandeep Ramesh将加入Mysten Labs CEO的新基金。 Web3游戏和NFT分析平台Helika完成400万美元融资。 以色列3D元宇宙资产管理平台Hexa完成2050万美元A轮融资。 Web3射击游戏Lowlife Forms完成300万美元Pre-种子轮融资。 Insrt Labs完成220万美元Pre种子轮融资。 元宇宙公司Mapxus完成500万美元B轮融资。 观点 Raoul Pal指出在完全数字化的世界中,NFT确实是价值、所有权、ID和合同的基础构建块。 微众银行马智涛指出数字世界和实体世界深度融合的三个可探索方向。 Animoca联创Yat Siu表示放弃NFT版税将“杀死”Web3。 OpenAI创始人提出新摩尔定律:宇宙中的智能数量每18个月翻倍。 英伟达CEO认为未来十年会让人工智能再加速100万倍。 周鸿祎建议打造国产版“微软+Open AI”组合引领大模型技术攻关。 新华社指出加快Web3.0应用场景建设,有望重塑互联网全新生态。 工信部表示加快布局元宇宙等前沿领域。 The Sandbox联创强调元宇宙需要“开放”。 全国政协委员皮剑龙认为加快网络虚拟财产保护立法。 欧盟反垄断负责人表示已需要对元宇宙中的竞争进行审查。 更多新闻详情关注我们: https://www.metaversehub.net 来源:金色财经
lg
...
金色财经
2023-03-03
中国式ChatGPT“大跃进”
go
lg
...
、Stripe、Uber、Quora、
NVIDIA
、Microsoft、Dropbox、DeepMind、Apple、Intel等公司,其中有10人来自谷歌,OpenAI的首席科学家Ilya Sutskever亦是从谷歌转会而来,Ilya Sutskever是AlphaGo的作者之一,师从人工智能学界泰斗Geoffrey Hinton。 ChatGPT团队成员流动示意图 1985年出生在苏联的Ilya Sutskever,如今已经是英国皇家学会院士。据说Ilya Sutskever退出谷歌,与Sam Altman、Elon Musk等人一起创立OpenAI时,年薪曾大幅缩水。但他参与创立OpenAI的初衷是“确保强大的人工智能造福全人类”的大义和情怀。 OpenAI初创之时是一家非营利研究机构,从这点上来看,无论是否带着情怀加入这家公司的研究人员,还是给“非营利”事业烧钱的投资人,多少都有一点对技术的“信仰”,这种驱动力,可能是钱买不来的。 不过OpenAI给这些科技精英们提供的薪酬待遇并不低。据纽约时报报道,2016年,OpenAI向Ilya Sutskever支付了超过190万美元。另一位行业大佬级的研究员Ian Goodfellow(对抗式生成网络的提出者)2016年从OpenAI得到的报酬则超过80万美元,而他在这一年中只工作了9个月,不过Ian Goodfellow在OpenAI没有待很长时间就离开了。 一直以来,硅谷的AI研究员都是高收入人群。在谷歌发布的官方招聘信息中,在美国工作的全职“高级软件工程师,大型语言模型,应用机器学习”(Staff Software Engineer, Large Language Models, Applied ML)岗位基本工资范围为年薪17.4万-27.6万美元(约120万-190万元人民币)+奖金+股权+福利。 这份工作的主要职责是:为谷歌大型语言模型的关键冲刺做出贡献,将尖端的 LLM(Large Language Mode,大型语言模型) 引入下一代谷歌产品和应用程序,以及外部用户。在建模技术方面进行协作,以支持全方位的 LLM 调整,从提示工程、指令调整、基于人类反馈的强化学习 (RLHF)、参数高效调整到微调。 微软研究院的研究员岗位“博士后研究员-机器学习和强化学习”(Post Doc Researcher-Machine Learning and Reinforcement Learning)年薪则在9.4万-18.2万美元(约64万-125万元人民币)。工作职责是“与其他研究人员合作制定自己的研究议程,推动有效的基础、基础和应用研究计划。” ChatGPT团队中另一个有意思的点是团队中有9位华人成员,其中5人本科毕业于国内高校,美国学界对人才的虹吸效应也正是硅谷巨头以及“OpenAI”们强大人才竞争力的基础。 “中国的AI人才是从14亿人里挑,美国是从80亿人里挑,全世界优秀的人很多都到美国去了。”图灵联合创始人、原智源研究院副院长刘江表示,要承认差距确实存在,不过他也表示,“在这方面,我们也不用气馁。中国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市场化、产品化的能力,近年来我们不比美国同行差了。” 国内大厂的实力如何? 除了人才问题,国内大模型研究落后美国另一个原因是在生成式AI和大模型研究方面起步略晚,而起步晚的原因,则还是与“钱”脱不开关系。 从技术角度看,生成式技术在Stable Diffusion和ChatGPT等网红产品出现之前,技术实现的效果并不理想,且需要消耗大量算力进行研究。所以大厂、资本很难斥以重资,投入到这种看上去不太赚钱,还要烧钱的业务。 中国的AI产业更注重应用场景,而非基础理论和技术创新。各家大厂在NLP的理解方面有很多成熟业务,比如听写、翻译,在视觉识别和AI大数据处理方面也有很多应用场景。所以这部分业务自然是AI研发的主力,一方面他们赚钱,另一方面在这些领域的技术积累,使研究人员能够“在规定跑道上赛跑”,而不是在未知领域探路。 这一点不只是限制了国内公司,更是很多全球巨头的创新桎梏。正如诺基亚做不出iPhone一样,巨头都不喜欢“破坏式创新”,谷歌发布的Bard只因一个小失误就牵动了母公司Alphabet的万亿市值,这也正是谷歌一直声称不愿发布LaMDA大模型的理由,害怕会因AI的失误影响自己的商誉。而OpenAI显然不太在乎ChatGPT在公测中会出什么问题,毕竟他发布ChatGPT时只是一家估值200亿美元的独角兽。 不过,在这波大模型的追赶赛中,国内大厂的团队也可以说是实力颇强。 百度在大模型方面走的最早,百度自2019年开始研发预训练模型,先后发布了知识增强文心(ERNIE)系列模型。文心大模型研发的带头人,百度首席技术官、深度学习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王海峰博士,是自然语言处理领域权威国际学术组织ACL(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的首位华人主席、ACL亚太分会创始主席、ACL Fellow,还是IEEE Fellow、CAAI Fellow及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他还兼任中国电子学会、中国中文信息学会、中国工程师联合体副理事长等。目前,王海峰在国内外期刊会议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有200余篇,获得已授权专利170余项。 虽然没有像百度一样公布类ChatGPT产品的发布时间表,但腾讯、阿里和华为分别提出的“混元”、“通义”和“盘古”三个大模型,均已研发了很长时间。 据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著名学者Marek Rei教授在2022年4月发布的统计(2023年的统计尚未发布)显示,2012-2021年中,在ML(Machine Learning,机器学习)和NLP顶级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数量最多的机构是谷歌,微软紧随其后。发文数量最多的中国机构是清华大学,第二是位列第16的腾讯,腾讯也是前32名中唯一的中国互联网厂商。不过,在2021年单年的统计中,阿里和华为也登上此榜,腾讯仍排在较靠前的位置。 Marek Rei发布的2021年ML、NLP顶会、期刊发文量统计 目前,腾讯官方并没有公布“混元”大模型研发团队的具体信息。不过,腾讯旗下AI研发团队“腾讯AI Lab”的专家构成,也显示出了腾讯在AI领域的一部分实力。腾讯AI Lab由100余位AI科学家和超过300名应用工程师组成,带头人张正友博士是腾讯首席科学家、腾讯 AI Lab 及 Robotics X 实验室主任,腾讯首位17级研究员、杰出科学家。他在美国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发布的2022 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World's Top 2% Scientists 2022)中,排名全球“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第1002名,中国排名 Top 10。 阿里在LLM领域的研究主要由阿里巴巴达摩院负责,阿里巴巴集团资深副总裁,阿里云智能CTO、达摩院副院长周靖人主导,他是IEEE Fellow,多次担任VLDB,SIGMOD,ICDE等国际顶级会议程序委员会主编、主席,在顶尖国际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超百篇,并拥有几十项技术专利。 华为也未对“类ChatGPT产品”公开表态,但在大模型方面华为亦有“盘古”大模型正在研究。该项目由华为云人工智能领域首席科学家田奇博士领导,他是计算机视觉、多媒体信息检索专家,IEEE Fellow,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教育部长江讲座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外杰青,中国科学院海外评审专家,在国内多所高校任讲席教授及客座教授。 在自己组建团队投入研发的同时,百度、阿里、腾讯、华为等IT大厂,也与中科院计算所自然语言处理研究组、哈尔滨工业大学自然语言处理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高瓴人工智能学院等高校研究有很多的技术合作。 “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科研机构 数据闭环是大模型研发的关键,用户越多,积累时间越长,就意味着可以用于迭代升级的数据和反馈也就越多。 在这方面OpenAI已经利用前两代的开源GPT模型和GPT-3积累了大量数据。ChatGPT虽然才推出了3个月,但用户量和访问量增长速度飞快,这些都为OpenAI在大模型研发方面积累了巨大的先发优势。 “AI大模型如果落后了,就会面临卡脖子的风险。”很多AI专家对此都有担心,由此国内也诞生了一些应对此种局面的非营利性AI科研机构。这些机构多数有高校研究实验室背景加持,以及地方政策支持,人才聚拢能力非常强劲。 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以下简称“智源研究院”)是科技部和北京市政府共同支持,联合北京人工智能领域优势单位共建的非营利性创新性研发机构。智源研究院理事长张宏江,是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ACM Fellow和IEEE Fellow,同时也是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创始人之一。 2021年,智源研究院发布了1.7万亿参数的超大模型“悟道”的1.0和2.0版本,这项工作由100余位科学家共同打造。其中包括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自然语言处理与社会人文计算实验室(THUNLP)的孙茂松教授,清华大学知识工程研究室(KEG)的唐杰教授,清华大学交互式人工智能课题组(CoAI)的黄民烈教授。 目前“悟道”大模型已经与OPPO、好未来、淘宝、搜狗、美团等开展了落地合作。在与美团的合作中,大模型给搜索广告带来了2.7%的收入增长。 在南方的科技重镇也有一家相似的研究机构,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以下简称IDEA研究院),IDEA研究院是由深圳市政府大力支持的AI研究机构。与智源研究院有一个颇有趣的相似之处,IDEA研究院的创始人沈向洋博士同样出身微软亚洲研究院。沈向洋博士是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和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他参与创建了微软亚洲研究院,担任院长兼首席科学家,并曾担任微软公司全球执行副总裁,主管微软全球研究院和人工智能产品线,并负责推动公司中长期总体技术战略及前瞻性研究与开发工作。 IDEA研究院NLP研究中心负责人张家兴博士也来自微软亚洲研究院,他的团队推出的开源模型“太乙”,据称在中文文生图领域可以达到接近Stable Diffusion(一款开源文生图AI模型)的水平。 目前IDEA研究院正在持续迭代开发的预训练模型体系“封神榜”,已经开源了6个系列共10个模型,包含4种模型结构,模型参数最大为35亿。其中包括:以Encoder结构为主的双向语言系列模型的二郎神系列;面向医疗领域,拥有35亿参数的余元系列;与追一科技联合开发的新结构大模型周文王系列;以Decoder结构为主的单向语言模型闻仲系列;以Transformer结构为主的编解码语言模型,主要解决通用任务的大模型燃灯系列;以及主要面向各种纠错任务的比干系列。 2月20日晚,复旦大学自然语言处理实验室对媒体宣传邱锡鹏教授团队发布了“国内第一个对话式大型语言模型MOSS”,并在公开平台(https://moss.fastnlp.top/),邀请公众参与内测。然而就在外界都等着看MOSS表现如何惊艳之时。MOSS的内测网站却挂出了一则道歉公告。 目前MOSS的测试网站已经挂出了停止服务的公告。一位AI大模型专家对虎嗅表示,“邱锡鹏的实验室学术研究的氛围很浓。虽然这次的MOSS很少有人得到体验机会,但是从后边的公告来看,有可能是在工程优化,并发处理等方面的准备还没有那么充分。” 在近期举行的2023年世界人工智能开发者先锋大会上,邱锡鹏教授公开表示,如果优化顺利,MOSS计划在2023年3月底开源。 虽然,没能成功抢发“国产ChatGPT”,但AI业内人士对邱锡鹏教授团队仍然给出了肯定的评价,“邱锡鹏教授的团队比较偏重学术,这和早期的OpenAI在科研心态上是有共性的,非营利性的AI研究机构,没有那么多功利的考虑。” 创业公司都有“大佬”背书 AI技术属于计算机科学,虽然计算机技术已发展多年,但AI仍属于前沿科技,对LLM以及其他通用大模型的研究更是兴起不久,仍然需要依靠应用数据,持续迭代升级,不管MOSS是不是因为工程经验绊了跟头,要在AI、大模型这些领域实现突破,能推广到市场中,接地气的技术和产品才是王道。事实上,目前国内AI行业活跃的实验室大多已开始尝试商业化,在市场的磨砺中探索大模型未来的出路。 深言科技 深言科技源自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自然语言处理与社会人文计算实验室(THUNLP)。THUNLP由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茂松,以及刘洋、刘知远,三位教授带头。实验室在2017年推出的中文诗歌自动生成系统「九歌」则是最有影响的诗歌生成系统之一,「九歌」已经为用户创作了超过3000万首诗词。 孙茂松教授领衔研发的CPM模型是智源研究院的大模型「悟道·文源」的前身,也是国内最成熟的中文生成式大模型之一。深言科技的团队也是由CPM模型的部分研发团队成员所组成的,目前该公司产品包括可以根据意思搜索词语的“WantWords反向词典”,以及根据意思查询句子的“WantQuotes据意查句”。 智谱AI 智谱AI的前身是清华大学知识工程研究室(KEG),KEG专注研究网络环境下的知识工程,在知识图谱、图神经网络和认知智能领域已发表一系列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2006年,智谱AI就启动了科技信息分析引擎ArnetMiner(以下简称AMiner)的相关研究,先后获得了国际顶级会议SIGKDD的十年最佳论文(Test-of-Time Award)、国家科学进步奖二等奖、北京市发明专利奖一等奖。 2022年8月,由KEG与智谱AI共同研发的千亿级模型参数的大规模中英文预训练语言模型GLM-130B正式发布,其在多个公开评测榜单上超过GPT-3 v1。此外,智谱AI还打造了认知大模型平台(BigModel.ai),形成AIGC产品矩阵,提供智能API服务。 聆心智能 2月17日,聆心智能宣布完成由无限基金SEE Fund领投的Pre-A轮融资。聆心智能的底层技术是超拟人大规模语言模型,基于大模型可控、可配置、可信的核心技术优势,聆心智能推出“AI乌托邦”,该系统允许用户快速定制 AI 角色。 聆心智能由清华大学交互式人工智能课题组(CoAI)黄民烈教授支持。CoAI是清华大学朱小燕教授及黄民烈教授领导的实验室。2020年,就已经开源了1200万对话数据和中文对话预训练模型CDial-GPT。黄民烈教授也曾参与了智源研究院的“悟道”大模型研发。 西湖心辰 西湖心辰背靠西湖大学深度学习实验室,创始人是西湖大学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蓝振忠,主要研究大规模预训练模型的训练与应用。蓝振忠曾在谷歌担任研究科学家,也是轻量化大模型ALBERT的第一作者。 西湖大学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发实力很强,除了蓝振忠博士的深度学习实验室,西湖大学NLP实验室,在该领域的研究也非常领先。学术带头人张岳博士在Marek Rei教授的顶会、期刊发文量统计中,于2012-2021年期间排名全球第四。 “目前国内LLM领域的创业公司相对IT大厂来说主要有两个优势,技术和数据。”西湖心辰COO俞佳对虎嗅表示,国内大模型创业公司在技术方面普遍已有多年研究经验,构筑了一定的技术壁垒,这是很难短期超越的。同时,由于已经推出了相关产品,“数据飞轮”已经转起来了,这些数据的质量相比互联网数据质量要高很多,能够对产品迭代起到很大支撑作用。 对于国内大模型创业公司未来的发展趋势,俞佳认为可能性很多,“有些公司可能会走出自己的道路,也有的公司可能会像OpenAI一样与IT大厂开展深度合作,甚至像DeepMind直接并入其中。” 来源:金色财经
lg
...
金色财经
2023-03-03
华尔街分析师看好英伟达、AMD和另外三只芯片股
go
lg
...
技和Qorvo 的股票。该公司恢复了对
Nvidia
和AMD的“强买入”评级;英特尔、Marvell和Qorvo的表现超过评级。 该分析师预计英伟达目标价为290美元,AMD目标价为100美元,英特尔目标价为30美元。他对Marvell和Qorvo的预期分别为54美元和120美元。 Pajjuri表示,在过去三次经济回升期间,半导体行业在一到两年的时间里表现超过标准普尔指数30%-50%。他写道,投资者不应“过于谨慎”。“除非出现严重衰退,否则我们预计芯片制造商将在2023年下半年上调(盈利)预期,这将使它们的股价进一步上涨。” 对于英伟达,这位分析师表示,这家芯片制造商是人工智能应用领域“无可争议的领导者”。他认为,考虑到机器学习软件领域的机遇,该股的估值是合理的。Pajjuri还看好AMD,认为它将成为人工智能芯片需求增长的受益者。 至于英特尔,这位分析师表示,对其业务的预期已经大幅下降,基于未来利润率的改善,该公司股价可能开始上涨。 最后,这位分析师表示,随着5G技术在廉价智能手机中越来越普遍,以及随着中国经济重新开放,市场复苏,Qorvo应该会表现良好。
lg
...
金融界
2023-03-03
不论谁赢了ChatGPT大战 英伟达都是最后的赢家
go
lg
...
,英伟达各个板块的营收 | 截图来源:
Nvidia
2023 财年,数据中心总收入增长了 41%,达到创纪录的 150.1 亿美元。仅就第四季度而言,数据中心收入为 36.2 亿美元,贡献了英伟达全公司收入的 60% 左右。 数据中心增长的基本盘来自于新一代旗舰产品 H100 的出货量持续走高、云的渗透率持续增长、以及超大规模客户扩大了 AI 布局。 就 H100 而言,其收入在第二季度就已经远远高于 A100,后者的营收份额连续下降。据悉,H100 在训练方面比 A100 快 9 倍,在基于 Transformer 的大型语言模型推理方面比 A100 快 30 倍。 同时,英伟达正在为越来越多的、快速增长的云服务商(Cloud Service Providers,简称 CSP)提供服务,包括甲骨文和一些专注于 GPU 的云服务提供商(GPU specialized CSPs)。在过去的 4 个季度中,CSP 客户贡献了数据中心收入的 40% 左右。 下一步:AI 即服务 财报电话会上,老黄透露了英伟达的新动向——AI 企业级服务上云。尽管更多信息会在十几天后的 GTC 大会上才宣布,但英伟达正与领先的云服务商合作提供 AI 即服务(AI-as-a-service),让企业可以访问英伟达的 AI 平台。据官方消息,客户将能够把
NVIDIA
AI 的每一层(包括 AI 超级计算机、加速库软件或预训练的生成式 AI 模型等)作为云服务来使用。 老黄阐述道,「技术突破的积累使 AI 到了一个拐点。生成式 AI 的多功能性和能力引发了世界各地企业开发和部署 AI 战略的紧迫感。然而,AI 超级计算机基础设施、模型算法、数据处理和训练技术仍然是大多数人无法克服的障碍。」 基于这样的行业痛点,英伟达商业模式的下一个层次是:帮助每个企业客户都能使用 AI。 客户使用自己的浏览器,就可以通过
NVIDIA
DGX Cloud 来使用
NVIDIA
DGX AI 超级计算机,该服务已经在 Oracle Cloud Infrastructure 上可用,预计不久后也将在 Microsoft Azure、Google Cloud 和其他平台上线。在 AI 平台软件层,客户将能够访问
NVIDIA
AI Enterprise,以训练和部署大型语言模型或其他 AI 工作负载。而在 AI 模型即服务层,英伟达将向希望为其业务建立专有生成式 AI 模型和服务的企业客户提供 NeMo 和 BioNeMo 可定制 AI 模型。 就其市场前景,黄仁勋认为,ChatGPT 让人们意识到计算机编程的民主化,几乎任何人都可以用人类语言向机器解释要执行的特定任务。因此,全世界 AI 基础设施的数量将会增长,「你会看到这些 AI 工厂无处不在」。人工智能的生产将会像制造业一样,在未来,几乎每个公司都会以智能的形式生产软件产品。数据进来了,只做一件事,利用这些数据产生一个新的更新模型。 他进一步解释了 AI 工厂,「当原材料进入时,建筑或基础设施就会启动,然后一些改进的东西就会出现,这是非常有价值的,这就是所谓的工厂。所以我希望在世界各地看到 AI 的工厂。其中一些将托管在云中。其中一些将是本地的。会有一些很大,有些会非常大,然后会有一些更小。所以我完全期待这会发生。」 事实上,老黄关于 AI 工厂愿景正在发生,上个月,他在公开演讲中声称,自从 ChatGPT 出现以来,可能已经有大约 500 家新创业公司开发出令人愉快的、有用的 AI 应用程序。 基于这一前景,英伟达对数据中心的未来充满信心。CFO Cress 表示,通过新的产品周期、生成式 AI 以及人工智能在各个行业的持续采用,数据中心部门将持续实现增长。她说:「除了与每个主要的超大规模云服务商合作外,我们还与许多消费互联网公司、企业和初创企业合作。这一机会意义重大,推动数据中心的强劲增长,并将在今年加速增长。」 汽车向上,游戏向下 除了数据中心,英伟达其他的业务板块——游戏、汽车、专业视觉等,本季度的表现则有好有坏。 其中,车用业务表现亮眼。财年总收入增长 60%,达到创纪录的 9.03 亿美元。第四季度收入创下 2.94 亿美元的纪录,较去年同期增长 135%,较上一季度增长 17%。 无论是环比还是同比,车用业务均持续增长。根据英伟达,这些增长反映了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的销售增长,面向电动汽车制造商的计算解决方案以及 AI 座舱解决方案的销售强劲。电动汽车和传统 OEM 客户的新项目助推了这一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 1 月初举行的 CES 大会上,英伟达宣布与富士康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开发基于
NVIDIA
DRIVE Orin 和 DRIVE Hyperion 的自动驾驶汽车平台。 相比之下,游戏业务依然深处泥潭之中。 过去几个季度,RTX 4080 销售疲软、视频游戏行业下滑、加密货币市场疲软、以及去库存压力等因素,让英伟达的游戏业务持续低迷,尤其第三季度,游戏业务营收同比暴跌 51%。但就像 CFO Cress 所言,「最低点可能已经过去,而且事情可以改善前进。」 第四季度,英伟达游戏营收为 18.3 亿美元,同比下降 46%,环比增长 16%,整个财年收入下降 27%。该季度和财年的同比下降反映了销售减少,背后是全球宏观经济低迷和中国放开疫情管控对游戏需求的影响。 但环比三季度,英伟达的游戏业务还是取得了一定增长。这是由于受到基于 Ada Lovelace 架构的新 GeForce RTX GPU 的推出推动。黄仁勋也肯定了这一看法,他说:「游戏业正在从新冠肺炎疫情后的低迷中复苏,而且玩家们热烈欢迎使用 AI 神经渲染的 Ada 架构 GPU。」 近日,游戏行业一个复苏的好迹象是:动视暴雪(Activision Blizzard)在第四季度实现了营收正增长,超出了预期。但仍要警惕——动视暴雪在 PC 和主机上销售游戏,而只有 PC 销售与英伟达相关,主机制造商使用 AMD 显卡。 此外,在财报发布的前一天,英伟达宣布与微软签订了一项为期 10 年的协议,将 Xbox PC 游戏阵容引入 GeForce NOW,包括《我的世界(Minecraft)》、《光环(Halo)》和《微软模拟飞行(Microsoft Flight Simulator)》。待微软完成收购动视之后,GeForce NOW 将新增《使命召唤(Call of Duty)》和《守望先锋(Overwatch)》等游戏。 除了游戏业务之外,专业视觉和 OEM 这两个部门的业务也较上一年有大幅下降。从中可以看出:半导体市场正在经历罕见的下行周期。 专业视觉业务第四季度收入为 2.26 亿美元,较去年同期下降 65%,较上一季度增长 13%。财年总收入下降 27% 至 15.4 亿美元。该季度和财年同比下降反映了向合作伙伴销售较少以帮助减少渠道库存。环比增长是由台式工作站 GPU 推动的。 OEM 和其他收入同比下降 56%,环比增长 15%。财年收入下降 61%。该季度和财年同比下降是由笔记本 OEM 和加密货币挖掘处理器(CMP)推动的。在财年 2023 中,CMP 收入微不足道,而在财年 2022 中为 5.5 亿美元。 风口上的赢家,为什么又是英伟达 英伟达 30 年的发展史可以分为两段。从 1993 年到 2006 年,英伟达的目标是在竞争激烈的图形卡市场中存活下来,并创造了 GPU 这一革命性的技术;从 2006 年到 2023 年的转型,则主要是如何利用 CUDA 这一平台,将 GPU 应用于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云计算等领域。 后者让英伟达走上人工智能之旅,今天市值已经超过老牌霸主英特尔和 AMD,也是在今天生成式 AI 热潮下,英伟达再次站上风口的前提。 在 2019 年的一次主题演讲中,黄仁勋分享了英伟达一次次重溯行业的缘起——找到了真正重要的问题并坚持。他说:「这使我们能够一次又一次地发明、重塑我们的公司、重溯我们的行业。我们发明了 GPU。我们发明了编程着色。是我们让电子游戏变得如此美丽。我们发明了 CUDA,它将 GPU 变成了虚拟现实的模拟器。」 回到英伟达的起点。当时 Windows 3.1 刚刚问世,个人电脑革命才刚刚要开始。英伟达想要能找到一种方法让 3D 图形消费化、民主化,让大量的人能够接触到这项技术,从而创造一个当时不存在的全新行业——电子游戏。他们认为,如果做成,就有可能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技术公司之一。 原因在于:三维图形主要表现为对现实的模拟,对世界的模拟相当复杂,如果知道如何创建难辨真假的虚拟现实,在所做的一切中模拟物理定律,并将人工智能引入其中,这一定是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挑战之一。它沿途衍生的技术,可以解决惊人的问题。 最有代表性的案例,就是通过 CUDA 等方案为计算、人工智能等带来了革新性影响,也让它在这一波生成式 AI 浪潮中处于最佳生态位。 尽管 GPU 作为计算设备的发现经常被认为有助于引领围绕深度学习的「寒武纪大爆炸」,但 GPU 并不是单独工作的。英伟达内外的专家都强调,如果英伟达在 2006 年没有将 CUDA 计算平台添加到组合中,深度学习革命就不会发生。 CUDA(Compute Unified Device Architecture)计算平台是英伟达于 2006 年推出的软件和中间件堆栈,其通用的并行计算架构能够使得 GPU 解决复杂的计算问题。通过 CUDA,研究人员可以编程和访问 GPU 实现的计算能力和极致并行性。 而在英伟达发布 CUDA 之前,对 GPU 进行编程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编码过程,需要编写大量的低级机器代码。使用免费的 CUDA,研究人员可以在在英伟达的硬件上更快、更便宜地开发他们的深度学习模型。 CUDA 的发明起源于可程式化 GPU 的想法。英伟达认为,为了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先模拟它,而这些物理定律的模拟是个超级电脑负责的问题,是科学运算的问题,因此,关键在于:怎么把一个超级电脑才能解决的问题缩小、并放进一台正常电脑的大小,让你能先模拟它,然后再产生画面。这让英伟达走向了可程式化 GPU,这是个无比巨大的赌注。 彼时,英伟达花了三四年时间研发 CUDA,最后却发现所有产品的成本都不得不上升近一倍,而在当时也并不能给客户带来价值,客户显然不愿意买单。 若要让市场接受,英伟达只能提高成本,但不提高售价。黄仁勋认为,这是计算架构的事情,必须要让每一台电脑都能跑才能让开发者对这种架构有兴趣。因此,他继续坚持,并最终打造出了 CUDA。但在那段时间,英伟达的利润「摧毁性」地下降,股票掉到了 1.5 美元,并持续低迷了大约 5 年,直到橡树岭国家实验室选择了英伟达的 GPU 来建造公用超级电脑。 接着,全世界的研究人员开始采用 CUDA 这项技术,一项接着一项的应用,一个接着一个的科学领域,从分子动力学、计算物理学、天体物理学、粒子物理学、高能物理学……这些不同的科学领域开始采用 CUDA。两年前,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得主,也都是因为有 CUDA 的帮助才得以完成自己的研究。 当然,CUDA 也为英伟达的游戏提供了动力,因为虚拟世界里和现实世界的流体力学是一样的,像是粒子物理学的爆炸、建筑物的崩塌效果,和英伟达在科学运算中观察到的是一样的,都是基于同样的物理法则。 然而,CUDA 发布后的前六年里,英伟达并未「全力投入」AI,直到 AlexNet 神经网络的出现。 在即将到来的 GTC 大会上,黄仁勋邀请了 OpenAI 联创兼首席科学家 Ilya Sutskever,而 Sutskever 见证了英伟达这段在人工智能领域崛起的故事。 Sutskever 与 Alex Krizhevsky 及其博士生导师 Geoffrey Hinton 一起创建了 AlexNet,这是计算机视觉领域开创性的神经网络,在 2012 年 10 月赢得了 ImageNet 竞赛。获奖论文表明该模型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图像识别精度,直接导致了此后十年里人工智能的主要成功故事——从 Google Photos、Google Translate 和 Uber 到 Alexa 和 AlphaFold 的一切。 根据 Hinton 的说法,如果没有英伟达,AlexNet 就不会出现。得益于数千个计算核心支持的并行处理能力,英伟达的 GPU 被证明是运行深度学习算法的完美选择。Hinton 甚至在一次演讲上告诉在场的近千名研究人员都应该购买 GPU,因为 GPU 将成为机器学习的未来。 在 2016 年接受福布斯采访时,黄仁勋说自己一直都知道英伟达图形芯片的潜力不止于为最新的视频游戏提供动力,但他没想到会转向深度学习。 事实上,英伟达的深度神经网络 GPU 的成功是「一个奇怪的幸运巧合」,一位名叫 Sara Hooker 的作者在 2020 年发表的文章「硬件彩票」探讨了各种硬件工具成功和失败的原因。 她说,英伟达的成功就像「中了彩票」,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硬件方面的进展与建模方面的进展之间的正确对齐时刻」。这种变化几乎是瞬间发生的。「一夜之间,需要 13000 个 CPU 的工作两个 GPU 就解决了」她说。「这就是它的戏剧性。」 然而,英伟达并不同意这种说法,并表示,从 2000 年代中期开始英伟达就意识到 GPU 加速神经网络的潜力,即使他们不知道人工智能将成为最重要的市场。 在 AlexNet 诞生的几年后,英伟达的客户开始购买大量 GPU 用于深度学习,当时,Rob Fergus(现任 DeepMind 研究科学家)甚至告诉英伟达应用深度学习研究副总裁 Bryan Catanzaro,「有多少机器学习研究人员花时间为 GPU 编写内核,这太疯狂了——你真的应该研究一下」。 黄仁勋逐渐意识到 AI 是这家公司的未来,英伟达随即将把一切赌注押在 AI 身上。 于是,在 2014 年的 GTC 主题演讲中,人工智能成为焦点,黄仁勋表示,机器学习是「当今高性能计算领域最激动人心的应用之一」。「其中一个已经取得令人兴奋的突破、巨大的突破、神奇的突破的领域是一个叫做深度神经网络的领域。」黄仁勋在会上说道。 此后,英伟达加快布局 AI 技术,再也不只是一家 GPU 计算公司,逐渐建立了一个强大的生态系统,包括芯片、相关硬件以及一整套针对其芯片和系统进行优化的软件和开发系统。这些最好的硬件和软件组合平台,可以最有效地生成 AI。 可以说,GPU + CUDA 改变了 AI 的游戏规则。中信证券分析师许英博在一档播客节目中评价道:英伟达一直在做一件非常聪明的事情,就是软硬一体。在 GPU 硬件半导体的基础上,它衍生出来了基于通用计算要用的 CUDA。这促成了英伟达拿到了软件和硬件的双重规模效应。 在硬件端,因为它是图形和计算的统一架构,它的通用性保证了它有规模性,而规模性摊薄了它的研发成本,所以硬件上本身通过规模性可以拿到一个比较优势的研发成本。 在软件端,因为它有庞大的开发者的生态,而这些宝贵的软件开发人员,即便是这些软件开发人员换了一个公司,但他可能还是在继续用 CUDA 的软件。 主要参考文献: 1)《ChatGPT 火了,英伟达笑了》——中国电子报 2)
Nvidia
: The GPU Company (1993-2006) 3)
Nvidia
: The Machine Learning Company (2006-2022) 4)
NVIDIA
CEO Jensen Huang - AI Keynote Session at MSOE 5)Jensen Huang Q&A: Why Moore』s Law is dead, but the metaverse will still happen 6)How
Nvidia
dominated AI—and plans to keep it that way as generative AI explodes 7)中信证券许英博:从英伟达看国产 GPU 的挑战与前景 - 小宇宙 - 创业内幕 来源:金色财经
lg
...
金色财经
2023-03-02
生成式AI快速发展带动GPU需求显著提升 这两家国内GPU领域领先公司受关注
go
lg
...
约2万颗,未来迈向商用将上看3万颗(以
NVIDIA
A100为主)。生成式AI发展将成为趋势,将带动GPU需求显著提升,国内相关领域公司望受关注。 景嘉微(300474)公司专注于GPU领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目前已成功自主研发JM5400、JM7200和JM9系列三代图形处理芯片,实现在专用领域和通用领域的广泛应用。 好利科技(002729)公司投资的合肥曲速主要从事GPU芯片、ADAS视觉芯片的研发和销售。在研GPU芯片采用模块化设计,可根据市场需求通过减少核心数目组合成面向各档次需求的产品。相较于国内同档次产品,其拥有更高的算力,性能、功耗优势明显;相较国外同档次产品,其性价比更高。
lg
...
金融界
2023-03-02
苹果、微软、英伟达等15家公司有望从人工智能中受益
go
lg
...
)的Ernie聊天机器人 英伟达(
Nvidia
)通过其gpu被用于人工智能军备竞赛 ASML(ASML)作为极紫外光刻工具的“领导者” 台积电(TSM)因为它是代工芯片制造的领导者 AristaNetworks(ANET)通过用于密集人工智能工作负载的高通量数据中心交换机 Adobe(ADBE)的SenseiAI平台 Shutterstock(SSTK)该公司与OpenAI建立了生成人工智能合作伙伴关系 NICE系统(NICE)通过人工智能数据监控 SAP(SAP)通过其企业和商业软件 Relx(Relx)通过AI支持的信息分析/决策工具 Palantir(PLTR)通过其被商业企业和政府使用的人工智能平台。 韦德布什证券(WedbushSecurities)上周表示,自去年12月云计算市场疲软以来,微软的云计算交易“稳步”增加。
lg
...
金融界
2023-03-01
对冲基金和共同基金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股票
go
lg
...
lphabet(GOOGL)、英伟达(
Nvidia
)和伯克希尔哈撒韦(BerkshireHathaway)。瑞银(UBS)表示,对冲基金今年开局强劲。
lg
...
金融界
2023-03-01
上一页
1
•••
181
182
183
184
185
•••
197
下一页
24小时热点
中国传大消息!上海正考虑绕过互联网“防火墙”的计划 以吸引更多外国投资
lg
...
中美突发重磅!美国议员推法案要求终止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地位和小额豁免待遇
lg
...
重磅!特朗普: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关系“非常好” 中美关系非常良好
lg
...
中美重大表态!特朗普称“宁愿不必对中国征收关税” 人民币大涨超300点
lg
...
特朗普一句话、美元与黄金突然“大变脸”!金价惊现V型反弹 如何交易黄金?
lg
...
最新话题
更多
#SFFE2030--FX168“可持续发展金融企业”评选#
lg
...
19讨论
#链上风云#
lg
...
56讨论
#VIP会员尊享#
lg
...
1694讨论
#比特币最新消息#
lg
...
828讨论
#CES 2025国际消费电子展#
lg
...
19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