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医疗健康行业大模型合成服务治理规范 第2部分:算法模型》(标准号:2024-0028T-IHIA)正式发布。此前,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联盟已发布多项重要标准,包括医疗健康行业大模型安全管理能力要求(2023-0037-IHIA)、大模型合成服务治理规范中的数据处理要求(2023-0036-IHIA)、面向医院场景和患者服务的技术要求(2023-0035-IHIA、2023-0034-IHIA),以及临床科研和传统中医领域的应用技术要求(2024-0026T-IHIA、2024-0027T-IHIA),形成了涵盖安全管理、数据治理、临床应用等多个维度的完整标准体系。
本次发布的算法模型标准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与讯飞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牵头,联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北京邮电大学等80多家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及信息化企业共同研制。标准聚焦医学知识与语言规律能力,在预训练模型、知识融合与推理等九大核心技术领域和数据安全等六大安全要求方面制定了具体规范,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清晰的技术路径和安全保障体系,标志着我国医疗大模型发展进入规范化、标准化的新阶段。
大模型驶入医疗赛道,为何首要任务是“定标准”?
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任何创新应用必须遵循严谨、可信的原则。一个诊断的偏差,一份用药的失误,都可能危及患者生命。从医院的日常应用场景来看,大模型技术已经渗透到医生问诊、临床辅诊、影像分析、用药指导、患者管理等多个环节,正在重塑传统诊疗模式。
而自2016年以来,伴随资本相继涌入,各类AI医疗初创企业拔地而起,行业完成了从市场教育到规模化应用的跨越。据Global Market Insights预测,“AI+医疗”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速将超过29%,到2032年有望达到700亿美元的规模。在这轮千亿级蓝海市场的狂欢背后,商业化落地之路却面临诸多挑战:如何确保模型在专业医疗场景下的准确性?如何保护敏感的患者数据?如何平衡创新与安全的边界?这些都成为横亘在行业面前的难题。
特别是在大模型技术引发新一轮行业变革的当下,安全边界的把控显得尤为重要。大模型在医疗场景中不仅要精准理解专业知识,还要应对患者数据安全、医疗隐私保护等挑战。正是基于这样的行业痛点,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标准体系成为当务之急。
回看全球AI医疗的发展历程,标准化、规范化已成为行业共识。建立统一的评估标准、明确的安全边界、清晰的责任划分,不仅能为医疗机构和企业指明方向,更能推动整个行业朝着更规范、更可靠的方向前进。正如本次发布的标准所强调的,在医疗场景中,AI不仅要有“能力”,更要有“原则”。
而随着医疗大模型标准体系的不断完善,行业发展的脚步更加坚实。在这场关乎行业未来的标准化进程中,一批深耕AI医疗领域的中坚力量正在发挥着关键作用。在这其中,作为本次医疗大模型标准制定的唯一企业代表,讯飞医疗通过多年积累的技术实力和行业洞察,为标准的制定贡献着独特价值。
标准背后的中坚力量:中国医疗大模型“国家队”
在医疗这个专业性强、风险等级高的特殊领域,AI技术的应用始终面临着一个根本性挑战:如何在确保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让人工智能真正服务于临床实践?
作为科大讯飞在医疗领域的核心布局,讯飞医疗以扎实的技术创新展现了破解行业难题的信心。早在2017年,智医助理就以超越96.3%人类考生的成绩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也是目前全球唯一一个通过该考试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奠定了其在AI医疗领域的技术根基。随着大模型时代的到来,讯飞医疗的创新步伐更加坚定:2023年10月,讯飞星火医疗大模型正式推出,随后在2024年10月,仅用1年时间便推出讯飞星火医疗大模型2.0版,在专家级医学知识图谱问答等六大医学NLP任务中的表现超越GPT-4 Turbo,并成功落地300多个临床场景。2024年10月,公司发布讯飞星火医学影像大模型并启动全谱系全模态医学影像大模型开放合作计划,进一步完善了技术版图和应用场景。在2025年1月,科大讯飞重磅推出全国产算力平台上唯一的深度推理大模型——讯飞星火X1,让模型的临床推理能力再上新台阶,讯飞医疗紧随其后宣布在今年上半年推出基于星火X1的医疗大模型升级版,将持续引领行业创新。
值得一提的是,讯飞星火医疗大模型始终坚持全国产技术路线,在国产算力平台上完成训练。对于医疗这一特殊领域而言,数据安全与患者隐私保护不容妥协。讯飞医疗的全国产技术路线,在确保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同时,也能为医疗数据合规应用和患者隐私保护构筑了一道从底层架构到应用实践的安全屏障,从而为医疗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技术创新的价值,最终要通过临床实践来检验。讯飞医疗深谙这一点,通过构建完整的“产学研医”生态,确保技术创新始终对准临床痛点。讯飞医疗与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等深度合作,同时通过自建高水平医学专家团队,构建了涵盖疾病知识库、症状体征库、检验检查库等多维度的专业知识图谱,为AI的临床决策提供了可靠的知识支撑。在医疗机构合作层面,已与北京协和医院等40多家百强医院、7家十强医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重点布局心血管、神经内科、影像科等重点专科,推动AI在医疗专业领域的深度应用。与此同时,通过与清华大学共建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联合研究中心,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立人工智能医疗健康方向等多个联合实验室,并参与认知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医疗方向研究,不断强化技术创新的学术支撑,形成了完整的创新链条。
这些技术积累和生态优势,已在临床实践中转化为显著价值。以其与华西医院合作的“华西黉医”大模型为例,将复杂病历内涵质控准确率提升至90%;与安贞医院联手打造的心脏超声诊断决策系统,为心血管疾病诊疗注入了新的AI动能。目前,讯飞医疗的服务已覆盖全国30多个省份的6万多家医疗机构,累计提供超8.77亿次AI辅诊建议,以超60%的份额在基层CDSS市场中牢牢占据第一。在患者服务维度,其诊后管理平台已服务超26万名患者,通过智能随访和健康管理实现了医疗服务的连续性提升。
从医疗大模型的赛道发展来看,头部企业的竞争正从技术创新延伸至产业实践的广度和深度。在此背景下,讯飞医疗以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重要荣誉为证,展现出了扎实的技术积淀。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讯飞医疗收入规模在中国医疗人工智能行业中排名第一,凸显其在商业化落地方面的领先优势。
从讯飞医疗的发展轨迹可以窥见,在医疗这个专业门槛高、责任重大的特殊领域,真正实现AI技术的临床价值,需要企业在技术创新、产业实践和生态构建三个维度同步发力。讯飞医疗通过自主研发的医疗大模型,在从基层诊所到顶级医院的多层级医疗场景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这种对医疗场景的深刻理解,使其成为行业标准制定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作为人工智能国家队科大讯飞在医疗领域的核心布局,讯飞医疗正以其在垂直领域的深耕实践,诠释着中国医疗大模型“国家队”的战略定位。
2024年12月30日,这家深耕AI医疗领域多年的企业成功登陆港交所,也意味着其在资本市场已获得重要认可。根据海通证券最新研报分析,伴随AI技术在医疗场景的深度应用,讯飞医疗有望延续高速增长态势,预计2024-2026年营业收入将突破10亿元大关,年均增速维持在23%以上。资本市场亦对其发展前景给予充分认可,给予2025年动态PS14-15倍估值,对应125-134亿港元的合理市值区间。这些都印证了讯飞医疗在AI医疗赛道的核心竞争力。
开放与规范并举:医疗大模型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从讯飞医疗的探索实践中可以看出,大模型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传统医疗模式。在这条充满机遇的赛道上,腾讯、京东等互联网头部企业,以及众多科技初创企业和传统医药企业纷纷入局,积极探索医疗行业应用。IDC预计,到2025年,全球人工智能应用市场中医疗领域将占据五分之一的份额,这背后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正是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标准规范的发布显得尤为重要。
以本次发布的算法模型规范为例,其精准瞄准了医疗大模型发展的核心需求。在技术层面,标准重点关注预训练模型、知识融合与推理、知识库构建与更新等九大核心能力,为模型掌握医学知识与语言规律提供了明确指引。这就像为医疗大模型的“成长”制定了一张详细的“路线图”,既让模型在技术创新中有规可循,又确保其在临床应用中始终保持可控性。
在安全保障方面,标准构建了一套全方位的防护体系。从训练数据安全、模型安全到应用安全,从系统安全、管理安全到安全审查,每一项要求都直指医疗场景的实际需求。这些规范不是简单的限制,而是为行业发展树立了清晰的安全底线,让医疗机构和企业能够更有信心地推进AI应用。
值得关注的是,人机协同的发展理念被标准特别强调。既不是限制AI发展,也不是盲目推崇AI替代,而是为医疗行业找到了一条“AI赋能+医生主导”的创新路径。这种理念与讯飞医疗等企业的实践探索不谋而合,印证了标准的前瞻性和实用性。在这个框架下,AI技术将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实践,成为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支撑。
随着标准的落地实施,我国医疗大模型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更加规范、更有序的新阶段。可以预见,作为唯一参与标准制定的企业代表,讯飞医疗不仅掌握行业发展的“方向盘”,更有望凭借其对标准的深度理解和丰富实践经验,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先发优势。从行业发展的轨迹来看,在“规范”与“实力”的双轮驱动下,像讯飞医疗这样深耕医疗赛道的企业,有望在大模型时代率先跑出商业化的成功案例,为整个行业的发展树立新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