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呈现“越跌越买”的逆势逻辑;无论是疫情期间的布局,亦或是在多次通胀与加息的担忧中逆市介入,都反映了其长期价值投资的内在逻辑。 而南向资金3月以来成为主力,年内相对确定增量约为2,000-3,000亿港元。今年以来南向累计流入6041亿港元,日均流入(82.8亿港元)已是去年全年的近2.5倍(2024年全年流入8,078.7亿港元,日均34.7亿港元)。 若维持当前速度,今年总量可能要接近两万亿港元,可能并不现实。结合公募最新数据,在可测算部分中,公募与保险等机构的“子弹”可能并没有想的那么多。截至一季度,主动偏股基金港股持仓已经达到30.8%的历史新高,假设年内比重提升至35-40%,考虑到当前主动偏股型基金1.5万亿元的整体规模,后续空间约750-1500亿港元。险资部分,假设权益占其资金比例提升至15%且港股占权益比例提升至20%,同样考虑新增保费,我们预计年内有望带来约1500-2000亿港元的增量资金。 不过本轮南向大举流入的过程中,ETF资金的流入非常强劲。内地可投港股ETF的资金净流入在3月创下234亿元的纪录后,四月至今更是接近350亿元,这背后可能存在不少个人投资者通过ETF配置港股的身影。 然而个人与其他交易型的流入受情绪与趋势的驱动很强,历史上也多次出现“追涨杀跌”的情况,因此较难准确测算。综合以上,后续年内相对确定的南向增量约为2000-3000亿港元,全年累计流入8000-10000亿港元左右。 相关机构指出,对市场而言,我们在关税风险开启后,测算恒指在20500点计入了与2018年底相当的悲观情绪,如果没有新增风险,可能在这一位置震荡。随着关税不断加码已经进入“非理性”阶段,市场已经对关税本身的数字逐渐“脱敏”,更多转向对增长的实质影响,而这又将与后续的谈判进展与国内政策对冲力度息息相关。如果关税谈判没有进展导致关税维持在145%的高位,同时财政政策对冲力度弱于预期,或拖累港股盈利下滑10个百分点到负增长7%。 据此,机构测算:1)基准情形下,不考虑盈利下修影响,对应恒指20500点;2)积极情形下,市场情绪修复至关税冲击前水平,恒指重回23000-24000点。3)悲观情形下,盈利增速降至-7%左右,对应恒指18000-19000点左右。 美国贸易保护措施升级下,内地经济增长面临下行风险,对企业盈利构成压力。中美摆出强硬姿态,预计两国博弈于第二季持续,后续关注内地稳增长政策力度。 中美关系持续紧张,美国现对华进口商品全面征收关税,未来或针对特定行业进一步收紧限制,甚至触发金融领域对抗,为港股带来下行压力。 内地若能推出更强而有力的稳增长政策,配合AI产业发展,或可抵销部分外部压力,吸引资金回流中资股。按恒指4月11日收市价20914点计算,恒指未来12个月预测市盈率为9.4倍,低于过去10年均值。据综合预测,恒指未来12个月每股盈利预测增长4.5%。在基本情景下,预计恒指受制2,000点,相当于未来12个月预测市盈率10.4倍,接近过去10年均值,较4月11日收市价有10%的潜在升幅。 随着美国关税政策的影响边际递减,投资者风险偏好逐渐回升。同时,我国将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用好用足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有望带动港股盈利稳中有升。当前港股估值处于历史中低水平,中长期来看,投资价值仍然较高。 行业板块相关基金: $港股互联网ETF(159568)$ $恒生医疗ETF(513060)$ 产品风险等级:中高(此为管理人评级,具体销售以各代销机构评级为准) 风险提示: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基金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基金不同于银行储蓄和债券等固定收益预期的金融工具,不同类型的基金风险收益情况不同,投资人既可能分享基金投资所产生的收益,也可能承担基金投资所带来的损失。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本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收益,基金净值存在波动风险,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业绩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投资者应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及《产品概要》等法律文件,及时关注本公司出具的适当性意见,各销售机构关于适当性的意见不必然一致,本公司的适当性匹配意见并不表明对基金的风险和收益做出实质性判断或者保证。基金合同中关于基金风险收益特征与基金风险等级因考虑因素不同而存在差异。投资者应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情况,结合自身投资目的、期限、投资经验及风险承受能力谨慎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不应采信不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销售行为及违规宣传推介材料。 以上内容与数据,与有连云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