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CoNET
|
客户端
|
旧版
|
北美站
|
FX168 全球视野 中文财经
首页
资讯
速递
行情
日历
数据
社区
视频
直播
点评旗舰店
商品
财富汇
外汇开户
登录 / 注册
搜 索
综合
行情
速递
日历
话题
168人气号
文章
天风策略:连续3年Q1都有大跌,2023Q1能不能对大家好一些?
go
lg
...
软着陆”)、2018-2020上半年(
贸易战
及国内下行压力、新冠冲击)、2021年底以来。考虑到与财政政策的配合以及季度初缴税季的客观压力,年初往往是一个比较合适的投放流动性的窗口,这也是春季躁动形成的最重要的支撑力量。 以SHIBOR来衡量年初金融市场流动性水平,过去十四个年份中,只有两个年份一季度SHIBOR利率上行。 第二,政策力度是否足够,判断标准在于能否显著改善基本面预期。以22年春季行情为例,无论从政策定调(21年末经济工作会议定调稳增长),还是货币政策投放(不对称下调一次LPR)、银行间利率水平(DR007低位小幅下降)来看,都算比较积极,但22年初市场一路下滑。我们认为原因在于,在年初羸弱的基本面及海外黑天鹅冲击下,政策投放力度未能扭转悲观的预期,市场期待的降准也落空了。相反,15年初经济基本面也一般,但政策力度足够大(14年底时隔两年多首次下调存款基准利率,15年3月再次降息),因此出现了大级别的春季行情。 第三,结构上,在没有大开大合的“平庸”年份中,相对业绩的拐点会成为风格的胜负手。典型年份是13年、17年。13年沪深300代表的传统板块业绩低位磨底,但创业板代表的成长板块已经出现一些景气相对独立的赛道,因此13年春季行情出现了很强的结构性;17年正好相反,大盘蓝筹率先走出业绩低谷,但创业板仍受业绩承诺暴雷等因素影响,一季度表现弱于沪深300。 03 2023年展望:“挖坑”后春季行情不会太差,成长股性价比正在提升 历史上,每年Q1的春季躁动都十分让人期待,统计数据来看,春节到两会期间,wind全A指数的上涨概率超过了90%。然而过去3年的Q1,连续爆发黑天鹅因素: 2020年Q1,国内、海外疫情先后爆发,春节后A股几乎跌停,3月又随着美股熔断而大跌。 2021年Q1,春节前是核心资产最后的高潮,春节期间海外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美债利率大幅上行,同时300非金融股债收益差触及+2X标准差,核心资产随即见到大顶。 2022年Q1,1月开始美联储在3月加息的概率快速提升到100%,大超预期,随后叠加俄乌战争和国内疫情,市场持续下跌。 可能正是因为过去3年Q1的情况,还让大家心有余悸,因此2022年的年尾,从我们路演沟通下来的情况,大家几乎很少提及所谓跨年行情,并且对春季躁动也预期不高。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件好事情,给23年的春季躁动留出了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过去几年一季度行情的表现情况究竟如何,与开年股债收益差所处的位置高度相关: (1)16年Q1全A指数-18%,股债收益差处于下行通道的-1X标准差 (2)17年Q1全A指数+2.3%,股债收益差处于上行通道的均值附近 (3)18年Q1全A指数-3.2%,股债收益差处于+2X标准差附近 (4)19年Q1全A指数+31%,股债收益差处于-2X标准差附近 (5)20年Q1全A指数-6.8%,股债收益差处于-0.5X标准差附近 (6)21年Q1全A指数-3.3%,股债收益差处于+2X标准差附近 (7)22年Q1全A指数-14%,股债收益差处于-0.5X标准差附近 回到当前,23年年初,股债收益差处于-1.5X标准差附近,这一位置的有利程度,仅次于2019年年初。同时考虑到目前成长赛道的拥挤度大部分处于2022年4月底的位置,基本面挖坑后、春季复工复产预期驱动的一季度还是值得期待 通过十四年复盘也可以看到,春季 躁动的启动关键在于宽松政策和流动性投放,以及政策力度对基本面 预期的改善程度。基于此,在12月的调整之后,我们对23年开春行情不再悲观,12月市场的几个压制因素有望在年初看到边际好转。 疫情冲击“坑”:11月防疫政策转向后,感染高峰、对经济活动影响区间和深度各方面都面临不确定性。而从目前疫情演变来看,各地感染峰值的来临应该是明显快于此前预期的,短期的冲击也的确很大。但随着各地感染高峰过去,经济活动也开始逐步修复。百度搜索指数显示,“疫情”搜索热度在11月底见顶之后,过去一个月已经明显回落;12月26日百度发布的大数据显示,此前14天全国通勤出行强度环比回升120%。 基本面数据“坑”:11月内生周期作用+疫情冲击之下,主要经济指标继续全面走低;12月从PMI数据来看,大概率也不会太好。但基本面挖坑之后,年初随着疫情影响(至少是阶段性)减弱,经济数据有望看到比较明显的环比改善。 政策预期“坑”:12月市场偏弱的另一个原因在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并没有给出太强烈的刺激信号。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会议是新届领导班子首次亮相经济工作会议,除了部署眼下工作,更重要的是展示新任期经济工作的大方向。因此在这次通稿中,对发展路径的表述被严格地同“老路”作区分,大篇幅强调“高质量发展”。但也要看到,对于短期稳增长工作仍然是有底线思维的。基于目前的基本面情况,我们认为年初的政策力度并不会差。年底翘尾的银行间利率,在央行例行的跨年流动性呵护之下,年初也有望回落。 成长股拥挤度“坑”:热门赛道的拥挤度经过大约4个月的消化后均已回落至安全区间。景气趋势不变的情况下,已经具备反攻的动能和空间。 因此整体来说,我们对23年春季行情并不悲观。结构上,在基本面仍是弱复苏预期、同时热门赛道拥挤度大幅回落的情况下,我们认为成长股的性价比正在大幅提升。具体板块可关注: 1)前期调整较大的大安全板块,包括信创、半导体等,对应科技自立自强。 2)赛道方向中,汽车链条,对应稳增长的方向;海风、大储、军工,对应23年需求确定性比较高的。 3)5G工业互联网,最新变化是中国商飞获得5G工业专网通信的频段,对应的是新型工业化、数字工业化的核心着力点。 4)基于应对长期人口老龄化趋势,近期政策及此次会议提到的(但可能还未被市场充分认知)养老产业,包括医疗器械耗材、医疗IT、医疗基建、医疗服务等。 风险提示: 春节前资金面紧张度超预期,冬季国内外新冠疫情不确定性,地产下行压力超预期,海外通胀形势反复等 。
lg
...
金融界
2023-01-02
2023年度宏观策略展望:内需回归,走出荆棘
go
lg
...
年以来民营企业接连遭遇金融去杠杆、中美
贸易战
、新冠感染疫情、原材料成本上涨等多重冲击,导致其营业利润率持续下降(见图99),投资意愿明显不足。预计2023年上半年工业企业大概率延续去库存周期,决定企业盈利仍将维持负增长(见图100),亟需政策加力支持信心恢复。其三,从实际利率看,尽管2022年名义利率水平有所降低(2022年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较年初降低约42BP),但受PPI增速大幅回落导致综合通胀指数走低的影响,国内实际利率(名义利率-综合通胀指数)持续抬升至偏高水平(见图101),对需求形成抑制,也要求名义利率进一步调降。其四,从制约因素看,国内需求不足,决定经济在全面恢复之前物价对货币宽松的制约有限,同时美联储加息放缓,加上国内经济恢复预期好转后汇率面临的压力亦有所缓解,预计2023年上半年通胀和汇率对降息的制约或总体有限。综上,预计2023年上半年特别是一季度经济依旧承压的阶段,降息的概率较大。 二是预计2023年上半年降准也有一定空间,但力度或较为有限。其一,降息有利于提振实体需求,但也需要降准配合,通过降准释放低成本资金,有效缓解银行体系流动性约束,增强银行放贷意愿(见图96),才能更好地达到宽信用效果。目前来看,央行向市场投放偏长期流动性的方式主要有MLF、PSL、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和降准等,其中银行获得1年期MLF和PSL的资金成本分别高达2.75%和2.4%,获得再贷款工具的资金成本也多在2%附近,均远高于存款准备金的资金成本,降准仍是缓解银行流动性约束的最有效手段。其二,出口回落周期中,为弥补基础货币收缩带来的信用扩张放缓风险,降准往往也不会缺席(见图102)。2023年我国出口增速大概率转负,或导致基础货币中的外汇占款面临收缩压力,为支撑货币供应量扩张,适度降准推高货币乘数也是以往的常规做法。其三,国内降准空间已偏小,未来操作上或更偏谨慎,力度或有限。如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平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已降至7.8%,较2018年初降低7个百分点以上,与其他发展中经济体存款准备金率相比,也已不算高,但作为发展中国家保持一定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合适的、必要的,未来我国降准空间已偏小。 三是结构性政策工具或“有进有退”,部分工具扩容可期。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力度,反映出2023年结构性货币政策“有进有退”,聚焦重点发力的概率偏大。一方面,预计支农支小、再贴现等实际使用率高的长期结构性工具有望延续,同时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科技、绿色相关再贷款工具以及PSL规模仍有望扩容(见表5),这既有利于引导低成本资金更多流向上述高质量发展领域,也有利于适度增加基础货币投放(见图103),推动信贷扩张。另一方面,预计交通物流等具有明确阶段性要求,且实际使用效果一般的结构性工具或将按时有序退出(见表5)。 2、预计2023年社融存量约增长10.2%左右 社会融资规模主要包括银行信贷、表外融资、政府债券、企业债券和股票融资几大部分,下面逐一估算各分项增速。 信贷方面,2015-2019年名义GDP/新增人民币贷款的比值基本稳定在6左右(见图104),但受疫情冲击影响,2020、2021年该倍数降至5.1-5.5,2022年重新回升至6附近。假定2023年这一比例继续稳定在5.5-6区间,同时结合2022年名义GDP增长7%左右,据此计算出全年新增信贷规模约为21.8-23.7万亿元。 表外融资方面,截至2022年11月末,我国表外融资存量规模已较高点减少三分之一,降至17.8万亿元,回到2012-2013年间的水平。考虑到2022年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加上明年“稳增长”目标置于政策首位,预计2023年非标压降或告一段落,全年净融资额度回归至0附近。 政府债券方面,预计官方赤字率调整为3.0%左右,专项债券额度维持在3.65万亿元,加上可能继续盘活部分结存限额,全年政府债券融资规模约为7.6-8.2万亿元(详细分析见下文财政展望部分)。 企业债券方面,国内企业债券净融资规模主要由利率水平、信用风险和监管政策决定,一般而言利率水平往往是主要影响因素(见图105),但2022年企业债净融资规模变化与利率变化相背离,主要与城投融资监管趋严和房企等信用风险暴露相关。2023年房企违约或有所好转,但预计处于低位的DR007利率中枢将有所抬升,加上城投融资监管依旧偏紧,企业债券净融资额或与今年水平相当,约为3万亿元左右。 股票融资方面,受益资本市场改革提速和政策加大扶持力度,预计新增股权融资规模有望维持高位达到1.1万亿元左右,与近三年的均值相当。 对于其他分项,假设新增规模与近三年均值相当,约为2万亿左右。 综上,2023年全年新增社融规模约为36.8万亿左右(见图106)。但由于数据修正的原因,每年新增社融规模不等于社融存量的增加额,我们预计新增社融存量约为35.3万亿元,对应的社融存量增速在10.2%左右,较2022年仅小幅提升。社融增速提升幅度有限,一方面与国内货币政策不大水漫灌,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保持基本匹配相关,另一方面也是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过去量级较大的房地产等信贷需求减弱,绿色智能等贷款体量仍相对较小的结果。 (二)财政政策:预计赤字率提升,加力提效更依靠中央杠杆和准财政 2022年财政运行整体呈现出“少收多支”、“前置发力”的特征,如与2022年初预算相比,1-11月份财政两本账收入和支出进度均为79.6%,较2017-2021年进度分别落后14.1和5.3个百分点,收入端落后更多,其中政府性基金账本的拖累更大(见图107)。从支出节奏看,政府性基金支出前置发力特征明显,公共财政支出节奏整体均衡,但上半年基建和科技财政支出增速持续高增,下半年公共财政则向卫生健康、社会保障和就业等民生领域倾斜(见图108)。下半年两本账对基建的支撑力度均减弱,意味着基建增速高增更多依靠准财政工具发力。 展望2023年,为对冲出口下行压力和推动经济重回合理区间,预计2023年财政政策将加大力度,官方赤字率有望提升,同时为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预计中央为加杠杆主力、地方债额度总体稳定,预算内资金或继续向三保领域集中,而稳投资更多依赖于准财政政策工具扩容。同时鉴于上半年稳增长压力更大,预计2023年财政政策将延续前置发力特征。 一是预计2023年财政赤字率将提高至3%左右,中央为加杠杆主力 其一、国内需求不足和外部风险挑战加剧,要求财政政策加大力度。如2022年11月份国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房地产投资增速分别同比下降5.9%和19.9%,预计受疫情感染率可能进一步上升、居民企业预期改善需要一定时间的影响,两者负增趋势短期不会出现明显缓解,国内需求不足亟待政策加力对冲;2023年全球面临的衰退风险上升,全球需求下降对国内出口的拖累加剧,国内经济增长对内需的依赖度明显提升,也要求财政政策加力提效。 其二,调入及结转结余资金使用空间不足,财政加力对赤字扩张的依赖度提升。受疫情超预期反弹加剧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影响,2022年公共财政调入和结转结余资金实际使用规模大概率超过年初预算。如假设2022年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支出增速与1-11月份相同,国债和一般债净融资规模与年初赤字规模一致,估算得到2022年调入及结转结余资金规模约3.14万亿元,较年初预算增加约8146亿元(见图109)。同时尽管2020-2021年部分调入及结转结余资金未使用,但考虑到2015-2019年和2022年一般公共预算的超额使用,预计2022年末公共财政调入和结转结余资金可用规模有限,2023年其对实际财政赤字规模的贡献或有限,财政加力对官方赤字的依赖度提升。 其三,官方赤字率提高信号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一方面,按照当前名义GDP规模进行估算,官方赤字率每提高0.1%,财政赤字规模仅能增加约1200亿元,在准财政工具、政府债券限额等政策空间打开后,大幅提高的必要性不强。另一方面,除2020-2021年外,我国官方赤字率一直严守3%的国际安全警戒线,在2023年经济有望总体回升的判断下,最后实际超过3%的概率较低。 其四,与地方财政相比,中央政府加杠杆的空间更大。如2022年三季度末中央政府杠杆率为20.6%,低于地方政府8.5个百分点(见图110)。 二是预计2023年新增专项债额度在3.65万元左右,发行节奏将继续前置。其一,稳增长诉求下,基建项目的继续建设和新建仍然需要财政资金的持续投入,作为近年来基建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2023年新增专项债仍需要保持一定的规模。其二,政府性基金收入对专项债的偿付保障能力下降,不支持专项债规模继续大幅扩张。如2018年以来,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持续低于专项债券余额,且随着土地出让收入增速的大幅下降和专项债券的持续扩张,两者差距持续扩大(见图111),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对专项债券的偿付保障能力不足。其三,截止到2022年10月末,专项债券限额仍有1.1万亿元的盘活空间,若经济修复不及预期,对其盘活仍可发挥扩大有效投资的积极作用。其四,可通过提高专项债券用作资本金比例和提高专项债券项目质量两方面入手,更好发挥专项债券资金对有效投资的带动撬动作用。其五,鉴于2023年上半年稳增长压力更大,政策节奏将体现逆周期性,同时根据报道,专项债券提前批额度已于11月中旬下达各地,也预示着2023年专项债券发行节奏或将继续前置(见图112)。 三是政策性金融工具和财政贴息将成为财政稳投资的重要抓手。其一,与传统财政工具相比,政策性金融工具和贴息工具使用较为机动灵活。时间上,可以根据经济形势变化选择使用与否;流程上,不需要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批;规模上,受地方财力限制较小,且撬动作用较大,如政策性金融工具最大可撬动10倍杠杆;方向上,可以更精准聚焦基建和设备更新改造投资,资金使用效率更高。其二,两者均是货币与财政协调配合的重要载体,更加注重精准性和时效性,进一步扩容有利于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预计未来两大工具尤其是贴息工具将成为财政货币配合推动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抓手,其支持范围和力度有望迎来长期提升。其三,预计在专项债资金难以大幅增加的情况下,政策性金融工具有望继续扩容,对2023年基建投资增速形成支撑。 五、大类资产配置:转机初现,关注A股修复 (一)2022年资产价格表现:股、债、汇、商品轮番调整,资产回报下降 2022年主要大类资产价格总体呈现出“商品、美元表现占优,债券收益相对稳健,A股深度回调和人民币贬值”的分化特征(见图113)。但从边际变化看,各类资产价格波动明显,如一季度商品涨、股市跌,二季度股市反弹、商品和汇市跌,三季度股、汇、商品齐跌,四季度债市、美元出现调整,市场投资回报明显下降、投资风险趋于上行。 2022年资产价格剧烈波动,与全球滞胀格局下宏观波动率显著上升,各种超预期因素颠覆市场认知密不可分。具体而言主要包括四方面的超预期因素:一是外部地缘政治环境动荡超出预期。年内俄乌冲突持续时间之长、发展态势之复杂远超预期,给全球经济金融市场、能源粮食安全等方面造成严重冲击;同时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也明显升级。二是海外高通胀和货币政策转向超出预期。受供给约束、需求恢复和流动性刺激等各种因素的叠加影响,2022年全球CPI增速将罕见地超过8%,美国CPI增速创下40年新高,不断颠覆市场预期;为此美联储年内累计加息425个基点,加息之快、幅度之大也是过去40年最严厉的一次,而随着美元流动性的回收,全球经济金融市场动荡明显加剧。三是全球经济放缓超出预期。受高通胀、强硬加息、地缘政治冲突、疫情蔓延和能源粮食危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世界经济放缓幅度大幅超出预期,如根据IMF、OECD、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最新预测,2022年全球GDP约增长3%,较2021年增速回落约一半,低于各组织年初预测值1.5个百分点左右。四是国内疫情冲击超出预期。2022年国内疫情新发、多发、广发,导致经济运行、生产生活秩序多次被打乱,经济循环遭受阻碍,加上房地产市场等风险暴露,市场主体信心不足,国内经济恢复持续不及预期。 面对诸多超预期的因素,市场交易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变化:一季度,俄乌冲突意外爆发加剧全球供给冲击和地缘紧张局势,同时国内疫情超预期反弹和稳增长政策不及预期等,加大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导致商品暴涨、A股深度回调。二季度,供给冲击边际缓解,美联储大幅加息引发全球衰退预期升温,推动多数商品开始回落;但国内经济悲观预期好转支撑A股迎来反弹。三季度,美联储持续加息与全球经济放缓超出预期,推动商品价格继续回调,同时国内经济恢复不及预期叠加中美金融周期错位加深,导致人民币短期贬值压力加大,A股再度迎来剧烈调整。四季度,美联储加息步伐放缓导致避险交易步入尾声,美元指数回调,人民币汇率和黄金反弹;同时受国内防疫优化推动经济预期好转、理财遭遇赎回潮等因素影响,国内避险资产债券也迎来调整。 (二)2023年大类资产配置展望:关注A股修复,适当增配黄金 展望2023年,外部环境或依旧动荡不安,世界经济大概率延续滞胀格局,且压力重心将由“胀”转向“滞”;国内三重压力仍然较大,但发展面临的诸多因素边际好转,加上政策全力提振需求,经济总体有望回升。 从外部看,世界经济延续滞胀格局,且压力重心由“胀”转向“滞”。主要表现为三层含义:一是受全球融资环境持续收紧、通胀维持高位、地缘政治冲突等偏短期因素,以及疫情危机导致全球劳动生产率下降等中长期因素的共同影响,2023年全球经济放缓压力将进一步加大(见图114-115)。二是需求放缓、流动性收敛和高基数决定2023年全球通胀增速将趋于回落,但受疫后因退休、死亡、移民减少等导致的劳动力供应短缺难以很快弥补,加上本轮大宗商品上涨并未带动其资本开支明显扩张,以及地缘政治冲突风险犹存的影响,预计通胀回落幅度有限,整体或仍有韧性维持在偏高水平(见图115)。三是受通胀基因依旧顽固影响,预计美联储加息高点更高、利率维持高位时间或拉长,全球流动性或依旧偏紧(若发生系统性金融危机除外),而金融市场对此预期明显不足,未来可能面临重估风险。 从国内看,经济增长方面,受防疫政策优化,货币、财政、产业、科技、社会五大政策协调配合全力拼经济,以及中央高度重视提振市场信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由冰点走向融冰之路可期,但地产修复节奏、外需放缓和工业企业去库存对经济的扰动仍存在一定不确定性。流动性方面,为提振需求,货币政策总基调将维持稳健偏宽松,上半年降准、降息仍有一定空间,但也不会出现大水漫灌,社融增速或以稳为主。 从非经济因素看,随着全球主要经济体疫情防控全面放开,预计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或边际趋弱;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地缘政治风险犹存,此外“高利率、高通胀、高债务、低增长”环境下,预计2023年全球债务风险将明显增加。 综上,在外部环境依旧动荡不安,地缘政治风险犹存,国内经济低位重启修复的基准预测下,预计2023年市场风险偏好难以全面点燃,但对国内风险资产相对可以更乐观一些。具体到配置上,我们认为2023年A股修复性行情值得期待,方向看好出行消费,医药板块,基础软件、核心硬件、国防军工等安全主线;预计债市总体承压,重点把握降息、超调等机会;商品方面大概率继续承压,但黄金配置机会增加且预计下半年表现或更优。 1、A股:修复性行情概率偏大,重点关注出行消费、医药和安全主线 受盈利、估值、人民币汇率、风险偏好等多重因素遭遇极端负面冲击的影响,2022年A股深度调整,走出大熊市行情。但物极必反,2023年多重因素正由极端负面的状态边际好转,对A股形成支撑,预计2023年A股大概率有望迎来修复行情,但恢复高度仍受到外部环境动荡不安、国内信心恢复需要一个过程的制约,市场波动率或仍偏高。 一是从盈利看,2023年A股盈利有望逐渐筑底回升,但力度或偏温和。历史经验显示,A股企业盈利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高度一致(见图116)。受PPI增速继续回落、出口放缓、库存仍处高位等因素的影响,预计2023年上半年国内工业企业大概率延续去库存周期,但工业利润增速领先库存周期约两个季度左右(见图100),预示着2023年工业企业利润和A股盈利有望逐渐筑底回升。然而国内经济和信心恢复需要一个过程,加之2023年外需大幅放缓,预计A股盈利回升力度或偏温和(见图117)。 二是从估值看,底部弱修复概率偏大。当前全部A股市盈率中位数已处于历史后10%的分位数水平(见图118),显示出市场估值底已经出现。展望2023年,我国货币政策仍将维持稳健偏宽松,加上实体有效需求恢复,预计实体信用扩张有望加快,社融和中长期贷款增速或稳中略升。根据历史经验,社融和中长期贷款增速与A股估值走势较为一致(见图119),预示着2023年A股估值或有所抬升,但国内货币政策不大水漫灌,加之过去量级较大的房地产、城投等融资需求总体减弱,社融、中长期贷款增速改善或有限,对A股估值抬升作用不宜过度高估。 三是从资产性价比看,A股具备较大优势。如截至12月25日,国内股债吸引力指标、股票与理财产品吸引力指标,均为近五年历史最高值,表明与投资债券、理财产品相比,投资股票获胜的概率明显更大(见图120-121)。此外,近年来我国公募基金资产规模增速与房价增速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见图122),2022年房地产市场风险暴露导致两者短期同向而行(2014-2015年也出现过类似情况),但随着房地产市场风险警报解除,加上未来房地产市场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预计居民资产由楼市加快向权益资产转移的趋势有望延续,对A股形成支撑。同时随着个人养老金加快入市,也会给A股带来新的增量资金。 四是从其他因素看,随着美联储加息节奏放缓,加上中美经济周期逆向而行,即中国经济回升、美国经济持续回落,将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支撑,外资流入A股的速度或重新加快(见图123)。但值得警惕的风险是,若海外衰退超预期、全球出现金融危机或国内经济恢复远不及预期,A股波动风险难以避免将加大。 具体到行业配置上,我们认为“扩内需”、统筹发展与安全是2023年A股投资的核心关键词,建议重点关注四条逻辑主线: (1)防疫政策优化带来的出行类消费修复主线。根据海外经验,防疫政策优化后,各国餐饮住宿、娱乐休闲、服装鞋类等出行相关的消费板块修复弹性最大(见图47-48)。随着2023年国内防疫政策持续优化,加上CPI与PPI增速剪刀差扩大,A股纺织服装、商贸零售、社会服务等板块盈利有望波动上行,得到明显改善;此外目前上述板块市值占全部A股的比重处于历史最低位置(见图124),明显处于低配状态。预计2023年尤其是上半年,社会服务板块里面的酒店、旅游等行业,以及纺织服装、商品零售等板块均有望迎来盈利与估值的双升。 (2)兼具短期修复和长期高增长双重属性的医药、养老消费主线。从短期看,疫情爆发三年以来,我国医疗保健消费增速受损程度明显高于全部消费增速,且修复程度一直弱于后者(见图125),随着防疫政策持续优化,预计2023年医疗保健相关消费修复弹性和空间均较大,对A股医药生物板块形成盈利支撑。从长期看,目前我国医疗保健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不到9%,仅为同期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的一半左右,未来增长空间广阔,也是我国补短板的重要领域。此外,经过两年的调整,医药板块超配状态明显有所缓解,市值占比与营收占比的比值已也回到近十年均值水平。综上,预计2023年医药板块以及与养老相关的消费板块表现值得期待。 (3)国家安全相关的短板领域。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和外部动荡不安的局势,发展与安全被提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未来关系国家安全发展领域加快补齐短板将是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资本市场的机会所在。具体而言,国家安全包括能源粮食安全、产业链安全、国防安全、信息安全等多个方面,对应新型电力系统、生物农业、基础软件、核心硬件、基础原材料、国防军工等板块均存在一些投资机会。 (4)受益于信心重塑和数字化转型提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经济领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这标志着对平台经济的监管政策开始走向常态化,并由过去的强监管阶段、规范发展阶段进入了支持发展阶段。政策风向的好转,叠加国内数字化转型提速,预计工业互联网、平台经济领域有望迎来明显的修复行情。 2、债市:总体承压,重点把握降息、超调等机会 一是2023年国内经济总体有望回升,名义GDP增速大概率有所提高,对债市形成主要制约。我国利率走势主要由经济增长、物价等基本面因素主导,中长期看十年期国债收益率走势与名义GDP增速运行趋势较为一致(见图126),2023年名义GDP增速回升预示着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将面临上行压力。 二是随着国内宽货币向宽信用传导,资金供求变化也会给债市带来压力。历史经验显示,资金供求是影响利率短期波动的重要因子。若以货币供应量、社会融资规模分别代表宏观层面的社会资金供给、需求,那么社融与货币供应量增速之差,能够表示资金需求与供给的相对变化,这个差额越大表示资金需求超过供给越多,市场资金紧张态势越明显,资金利率将抬高得越多,反之则相反。经验数据也确实印证了这一点,2015年以来我国(社融增速-M2增速)之差与10年期国债收益率同步波动明显,相关性较高(见图127)。2023年随着实体需求回升,预计信用扩张有望加快,社融增速与M2增速剪刀差大概率由极低的低位明显回升,给债市带来压力。 三是节奏上,预计2023年下半年债市调整压力或加大。一方面,随着防疫政策优化初期感染率上升带来冲击消退,加上房地产市场逐渐恢复,预计2023年下半年国内经济回升动力将趋于增强;另一方面,实体需求特别是服务消费的快速修复,将给国内通胀带来一定压力,而这种压力也将在下半年加快显现,对债市形成压制。 四是降息、市场超调等机会可适当把握。一方面,为提振实体有效需求,2023年降准、降息等宽松操作值得期待,市场利率和实体融资成本中枢有望进一步下行,给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中枢下台阶提供支撑(见图128),因此2023年降息落地前后,国债利率仍有望跟随市场利率迎来一轮中枢下移。另一方面,2023年金融市场波动率或依旧偏高,若国内利率超调至3%上方较多,或海外出现经济、金融危机时,建议对债市重新保持乐观,国内利率中枢下行大趋势未变。 3、大宗商品:多重利空因素共振,大概率持续承压 一是从需求端看,2023年中美两大经济体均将处于去库存周期阶段(见图129-130),加上主要经济体大幅收紧货币政策,全球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压力加大,大宗商品需求继续趋弱或难以避免,对商品价格形成主要冲击。从节奏上看,上半年中国逆周期政策集中加快发力,将带动基建、地产等投资需求回升,有利于适度对冲总需求放缓的速度,对部分工业品价格形成一定支撑,下半年中国稳增长政策力度边际趋缓,叠加外需回落,商品价格调整压力或更大。 二是从供给端来看,供给约束总体有望继续缓解。一方面,疫后发达经济体劳动力供应短缺难以很快弥补,但随着全球主要经济体全面放开防疫政策,预计疫情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形成的制约边际上趋于好转,尤其是中国生产循环的恢复为全球供给改善提供重要支撑。另一方面,俄乌冲突等地缘政治局势的演变仍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下行、债务风险加大周期中,不排除地缘政治冲突继续对全球商品供给形成一定约束,加上新旧能源体系转换期,本轮能源价格上涨周期并未带动企业相关资本支出大幅扩张,能源、农产品等供给或仍面临一些压力,对两者价格形成一定支撑。 三是从金融层面看,受核心通胀仍有韧性的影响,预计2023年以美联储为代表的主要发达经济体加息高点更高,利率维持高位的时间或拉长,将导致全球流动性大概率依旧偏紧(若发生系统性金融危机除外),也会对商品价格继续形成制约。 4、黄金:配置机会增加,下半年或优于上半年 展望2023年,黄金走势依旧面临一些压力,但配置机会总体趋于增加,下半年表现或优于上半年。 一是根据黄金价格的传统分析框架,金价主要由美元指数和美国实际利率决定,且长期来看其与两者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见图131)。展望2023年,预计美国实际利率和美元指数大概率呈现出两阶段的变化:其一,2023年上半年,受美国核心通胀仍有韧性影响,预计2月、3月和5月份的三次议息会议上,美联储或维持高压态势,美联储加息高点更高,政策利率维持高位的时间或拉长逐渐被市场重新定价,加上CPI增速总体趋于回落,不排除美国实际利率维持高位甚至继续有所抬升;同时,欧元区经济基本面明显弱于美国,衰退风险更大,也将继续对美元指数形成一定支撑,美债实际利率和美元指数或仍对金价形成制约。其二,2023年下半年,随着美联储高利率风险逐渐得到释放和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状态,将推动美国实际利率真正走低,美元指数趋弱,对黄金价格形成支撑;加上全球金融市场波动或加剧,全球债务风险提升,黄金避险价值也会有所增加。 二是从历史经验的分析角度看,受劳动力短缺、逆全球化、老龄化、技术进步放缓等中长期供给冲击因素的影响,全球通胀中枢抬升正趋于长期化,美国本轮高通胀走势,与同样遭受严重供给冲击的1970-8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期间通胀走势已较为一致(见图132)。而根据历史经验,1970-8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期间黄金价格走势与美国通胀走势类似(见图133),2023年美国通胀读数回落尤其是在高基数驱动下的上半年回落几无悬念,如果历史重演,意味着黄金价格或依旧承压。金价与美国高通胀期间物价走势一致既是经验之谈,背后的亦有理论逻辑的支撑,一方面黄金的商品属性决定其与通胀走势存在联系,另一方面当通胀回落速度快于名义利率时,实际利率抬升也会对金价形成制约,反之则相反。因此,从历史经验的角度,也显示出2023年上半年黄金价格或仍存在一些压力。
lg
...
金融界
2022-12-31
老美想“趁火打劫”!美国游说亚欧“脱钩中国” 财政部急宣“明年起调整1020个商品贸易关税”
go
lg
...
安全和外交政策方面。 2018年爆发的
贸易战
,以及随后的大流行中断,开启了全球供应链的重新排序。总部设在中国的制造商已寻求将其生产线的某些部件转移到该国的亚洲邻国,以规避关税或避免因美中关系恶化而面临未来动荡的风险。 然而数据显示,这种重组往往有助于加强而不是减少中国与亚洲其他地区之间的贸易,这反映了制造过程的复杂性,这些过程通常需要令人眼花缭乱的组件数量和多个组装阶段。举例而言,在越南或印度组装智能手机需要制造商在将中国制造的零件和基础材料运往最终客户之前,在亚洲境内运输。 最终的结果是,如果不采取更具体的措施来促进与其庞大的国内市场的贸易,美国将很难推动亚洲远离中国。经济学家表示,这意味着签署贸易协议、加入区域贸易协定或采取其他措施,让亚洲经济体更容易接触到美国消费者。 伦敦咨询公司TS Lombard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兼亚洲研究主管罗里·格林说:“在亚洲,美国正面临一场真正的艰苦斗争,他们正在与经济引力作斗争。” 自2018年7月美国首次对一系列中国商品征收关税至9790亿美元以来,中国与东南亚10个邻国,包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和越南的贸易总额,包括出口加进口增长71%。 中国与印度的贸易同期增长49%。中国数据显示,这个第二大经济体与美国的贸易增长23%,与欧洲的贸易增长29%,突显出中国与亚洲经济体的贸易如何轻松超过与其他大市场的贸易。 美国与中国的贸易受到关税的影响,中国在美国进口中的份额自2018年以来有所下降,尽管两国贸易在大流行期间恢复增长,因为消费者在长期工作期间挥霍购买电子产品、家居用品和其他商品家。另外,在欧洲也出现了类似的趋势。 中国与亚洲其他地区贸易大幅增长的部分原因是中国的引力,几十年前经济学家就确定,各国与大型经济体和邻近经济体的贸易更多。中国无疑是亚洲最大的经济体,使其成为大多数快速发展的邻国的天然贸易伙伴,就像美国是加拿大和墨西哥最大的贸易伙伴一样。 经济学家说,另一个原因是中国的出口篮子里装满了便宜的智能手机、基本车辆和廉价的工厂设备,这些设备在其周边快速增长但规模较小的经济体中畅销。中国还降低了从世界其他地区进口的许多关税,以回应美国决定对其出口到美国的产品征收高额关税,从而使亚洲制造的产品对本国企业和消费者来说更便宜。它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国,该协定于2020年达成,降低15个亚太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税。 然而,亚洲经济体也是中美紧张关系的大受益者,经常在与这两个对手的贸易中获得巨大收益。许多亚洲经济体与美国的贸易有所增加,因为进口商正在寻找中国制造产品的免关税替代品,或者中国出口商在另一个国家开设商店以规避美国的新贸易限制。 华盛顿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经济学家在 2021 年进行的一项分析显示,2018 年之后,韩国从美国进口的反铲挖土机、纺织品和电视组件有所增加,所有这些都受到特朗普时代关税的影响。 美国海关数据显示,美国从2018年以来与中国贸易增长的10个东南亚国家的进口也激增,自2018年7月以来增长89%。包括美国对这10个国家的出口在内,截至10月的12个月中,贸易总额达到4500亿美元,而2018年年中为2620亿美元。在此期间,美国与全世界的贸易增长29%。 显而易见,这波中美
贸易战
的潮流还在持续着,展望2023年,疫情解封后的中国在经济复苏后,与美国之间的斗争将会持续开展。#新冠疫情#
lg
...
小萧
2022-12-29
资金大肆逃离中国!两大利空重锤 中国股市遭遇纪录最大规模外资外流
go
lg
...
自2018年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与中国发动
贸易战
以来最大的跌幅。 今年流入中国内地股市的所谓北上资金流明显低于高盛集团8月份的预期。高盛当时将这一预期下调了三分之二,至250亿美元,原因是全球流动性收紧和人民币走软。 该行预计,外资流入明年将反弹至650亿美元,略高于2021年的水平,外资在上海和深圳上市股票中的持股比例将从目前的不到5%升至2030年的9%。 全球投资者还将拥有更大的内地股票交易池,尤其是在监管机构本月同意扩大通过沪港通交易的合格股票范围之后。 自2014年沪港通首次启动以来,沪港通已成为海外投资者买卖内地股票的主要渠道。还有一个已有20年历史的计划,允许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交易从股票到债券和大宗商品期货等一系列在岸资产。 王明利说:“在新冠疫情控制的动荡之后,人们可能仍然对购买犹豫不决。”“但我们无法否认,中国资产是有吸引力的,基本面也是有吸引力的。”
lg
...
夏洛特
1评论
2022-12-28
存储大厂降低资本开支,供需有望改善,重点关注存储板块性机会
go
lg
...
风险提示:宏观不确定性,疫情继续恶化;
贸易战
影响;需求不及预期。
lg
...
金融界
2022-12-27
任泽平:未来大势七大关键词——公平、安全、实体经济、自主创新、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顺势而为
go
lg
...
美国失业率高达25%以上。世界各国采取
贸易战
、提高关税、竞争性货币贬值等以邻为壑的手段,进一步加重了危机,导致全球金融危机蔓延成经济危机、社会危机、政治危机甚至军事危机,最终爆发了二战,人类差点自我毁灭。 那么,大家知道如此严峻的后果,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吗?好,给大家做一个测试:1929-1940年前后,全球经济大萧条和世界大战的原因是什么?1、经济增长不够快,2、收入分配差距太大。根据上百年的科学研究发现,是因为收入分配出了大问题!虽然经历了工业革命,人类经济和财富得到了极大的增长,但是分配不均的问题却十分严重。“不患寡而患不均”,于是大量的产业工人和无产阶级对社会抱有极大的不满,成为社会动荡的根源,而各个国家为了转移国内矛盾,采取了对外
贸易战
甚至开启了战争机器。这个教训是十分惨痛的,所以,经济思想史上有句话,叫“大萧条是宏观经济研究的圣杯”,就是谁能够解决大萧条问题,谁就有希望完成人类的自我救赎。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1929年大萧条之后,诞生了各种思潮,试图给出解决方案,凯恩斯革命就是那时候诞生的,就是试图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为主的政府干预,扩大内需,解决就业,同时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试图缓解社会矛盾和经济危机。二战后,美国、欧洲等主要采取了凯恩斯主义的措施,1945-1980年间全球收入分配不均的程度得到了很大缓和。 但是,到了上世纪80年代,全球出现了严重的“滞胀”现象,就是经济低迷但通胀非常高,经济学家认为主要是“凯恩斯主义”的措施用过头了,政府对经济干预过多、市场活力下降,加上超发货币,于是以芝加哥学派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思潮兴起,强调减少政府干预,鼓励资本自由化,重视经济效率而不是分配公平。于是,从1980年到现在,在全球化、资本自由化、经济金融化、赤字货币化等推动下,全球经济高速增长,一片繁荣,但是与此同时,全球的收入分配状况却快速恶化,到2020年前后,全球收入分配不均等程度创百年新高,达到了1920年前后的水平。 于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再次发挥作用,历史再度重演,贫富分化、社会撕裂、民粹主义、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地缘冲突等事件在当下再度频发,全球再次进入到大动荡、大博弈、大转型的时期。 经济学主要是研究什么的?两大命题,公平和效率,在经济史上,过度重视效率就会导致分配不均,过度重视公平就会导致效率下降,所以如何平衡公平和效率成为世界各国政府主要的政策考虑,从重视效率到重视公平就形成了经济社会的大周期运行规律。现在,面对创百年历史新高的收入分配不均问题,全球的社会思潮钟摆开始转向公平这一端,过去的贸易自由化、资本杠杆化、经济金融化等面临挑战和转变。 简单讲,过去40年,全球过度重视增长效率,忽视分配公平,未来大周期的运行天平重心正在往分配公平转移。 这就是经济社会大周期,跟我们以前讲的商业经济周期不一样,猪周期是3-4年一轮的农业短周期,库存周期是3年一轮的存货调整短周期,产能周期是7-10年一轮的设备更新中周期,房地产周期是由人口和金融等因素带来的20年一轮销售投资周期,创新周期是由创新带来的产业投资浪潮及其退潮引发的30-50年一轮周期波动。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会经历10轮产能周期、30轮存货周期、30轮猪周期,但是对于以百年计的经济社会大周期,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其中的一个片段,现在我们就处在大周期的转折点上,旧秩序开始瓦解,新秩序正在重建,动荡和摩擦在加大。 理解了百年大周期的轮回,就可以理解民粹主义、逆全球化、地缘冲突、国际秩序重建等现象均是当前经济社会大周期阶段的必然现象。我们每个人、每件事最终都是时代的产物,这就是大势。 在大周期末期,我们看到世界各国面临贫富分化、社会撕裂和民粹主义盛行,对分配公平呼声优先于经济效率,经济金融动荡、社会不稳定增加、阶层分化难以达成政治共识。这一阶段,要么对内进行强有力的结构性改革,对债务进行出清,加强调节收入分配以缓和阶层对立,集中更多的资源用于生产性领域比如科技创新、制造业、教育、基础设施等,以重建经济竞争力,重新凝集社会共识;要么对外转移矛盾,遏制新兴力量崛起,爆发
贸易战
、科技战、金融战、地缘战、舆论战等,“修昔底德陷阱”上演,直到旧秩序瓦解,新秩序重建。 从百年维度的经济社会大周期来看,我对未来中国经济走势有三大判断: 1、未来政策的重心目标是出清经济金融化杠杆化的旧发展模式,发展制造业为基础的实体经济,调节收入分配,实现共同富裕。 如果一个国家不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和生产制造,而是产业外迁、产业空心化,自己过度依赖金融杠杆、超前消费、过度举债,将会导致经济竞争力的下降,收入分配不均,以及金融风险隐患。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2010年欧洲债务危机,都是前车之鉴,这也就是为什么美国现在要重新吸引制造业回流。现在,美国清醒过来,试图开始扭转这个局面。 而中国自2001年加入WTO之后的快速崛起,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制造业的高速增长,成为世界工厂。当然,房地产金融化也埋下了隐患。 因此,出清金融杠杆、出清地产债务、出清落后产能的旧发展模式,回归实体经济和制造业,回归共同富裕,这是中国新发展理念,也是未来的大趋势。 2、未来的大势是七大关键词:公平、安全、实体经济、自主创新、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顺势而为。 后面我们还将重点讲。大家记住这七个关键词,看清宏观趋势,把握时代机遇,顺势而为,选择优于努力。 3、我们可能正站在新周期的起点上,全球经济社会的低谷往往酝酿科技创新、商业模式、经济制度和产业浪潮的新一轮革命,新基建、新能源、新国潮、新消费等酝酿蓬勃生机,这是失望的冬天,也是希望的春天。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是,发展制造业为基础的实体经济,推动科技自主创新解决卡脖子,调节收入分配以实现共同富裕。 因此,我对中国企业家的建议是:为制造业、科技创新、实体经济、乡村振兴、三次分配等多做贡献,做出新的贡献,成为新时代的张謇,实业报国。这是中国新发展理念决定的,也是经济社会大周期决定的。 未来实体经济发展重心仍然在数实融合。二十大报告提到,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也要加速建设数字中国。 之前我走访过多家企业,明显感觉不论是煤炭、钢铁这些传统行业还是新能源这种新兴行业,都有巨大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需求。在我和企业家们深入沟通后发现,这些实体企业需要的不仅是IT技术支持,而是真正在制造业的痛点上解决问题。你要了解制造业复杂的场景,还要了解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难点,在上面提供切实的方案。 究竟什么企业,才能真正为有转型需求的实体经济企业去赋能?这里我要提到双实企业。什么是双实企业?第一个“实”,是企业本身起家耕耘于实体经济,也是智能化转型的先行者;第二个“实”,是企业有能力为其他实体经济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赋能。 双实企业可以在推动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中发挥引领性作用,因为他们拥有丰富的智能化转型经验,可以把自身积累的创新技术成果、对制造业场景的理解、转型的经验与能力,打造成通用解决方案,结合各行各业智能化转型的具体需要来解决问题。拥有双实特质的企业并不多,弥足珍贵。
lg
...
金融界
2022-12-21
粤开策略:2023年A股投资策略
go
lg
...
股通开通以来,北上资金持续流入,在中美
贸易战
、新冠疫情爆发、美联储加息等重大外部事件扰动下,北上资金短期均呈现大幅净流出态势,如2019年5月、2020年3月、2020年9月、2022年3月以及2022年10月单月净流出额分别为537亿、679亿元、328亿、451亿和573亿。然而短期恐慌情绪释放后,后续仍会加速回流A股。展望2023年,北上资金将在国内基本面夯实+海外流动性收紧缓解下加速回流,今年流入额创2016年以来最低,明年将在内外支撑下恢复常态,预计净流入规模约2000~2500亿元。 细分行业来看,明年有望重新回流前期重仓板块以及在市场波动中依然坚定流入品种。年末至明年稳增长政策加速落地,疫情防控优化边际改善驱动下,家用电器、汽车以及非银金融等短期大幅流出板块有望重新获得北上资金青睐。2022年10月份北上资金波动期间仍然继续加仓上游原材料和中游高端制造,重点关注有色金属、煤炭以及电力设备等景气板块。 4、保险资金 我国的保险资金受到投资偏好和约束特征的影响,以收益率稳定及本金安全为第一要务。根据银保监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三季度,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3.83万亿元,同比增长4.9%,资金运用余额接近25万亿元,但是其中关于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的余额为2.97万亿元,占比为12.1%,配置比例相较于年初进一步降低。 此外,养老金将成为A股的重要增量资金来源。养老金储备的来源主要包括三方面:基本养老保险金、企业年金和个人养老金,随着《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颁布,未来我国个人养老金部分将进一步扩充养老金储备。截止2022年三季度末,企业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4.5万亿元。横向对比来看,美国养老金股票市值占总市值比重基本保持在20%-30%之间,而我国这一数值显著偏低。随着养老金“入市”规模和深度进一步拓宽拓深,长线资金“压舱”可期。展望2023年,预计随着保费的持续稳定增长以及市场修复背景下权益类投资比例进一步提高,险资入市规模将好于今年,预计可带来增量资金约1500~2000亿。 5、杠杆资金 杠杆资金对市场的波动较为敏感,可以有效反映出市场的风险偏好,我们选用融资净买入金额来代表杠杆资金的入市增量规模。从历史流入情况可以看出,融资净买入资金与A股走势相关度较高,指数上行的时候融资资金呈现大幅净流入,反之则呈现出净流出。2022年前三季度,融资资金净流出2684亿元。 展望2023年,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稳中向好,指数修复股市进入复苏行情,杠杆资金入市增量规模显著提高,预计2023年全年融资净买入约2000~3000亿元。 两融交易额占A股成交额的比例自21年以来整体呈走低趋势,当前占比约7%,2015年到2020年间保持在10%上下震荡。2023年指数有望企稳回升,届时伴随着成交额的增加,两融交易占比有望恢复到之前的均值水平。 (二)资金需求 1、一级发行市场 随着资本市场注册制深化改革不断推进,2018年以来A股IPO规模呈上升趋势,截至2022年10月底,A股IPO首发上市企业数量为335家,同比下降约22.5%,但融资总额同比上涨,1-10月IPO累计发行规模为513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3%。预计四季度整体IPO规模增长较三季度有所放缓,全年总发行规模约6000亿元。增发市场来看,今年1-10月累计发行规模为5399亿元,同比减少约7.5%,增发企业数量为265家,同比下降约36.5%。 企业增发受经济形势、市场情绪和自身股价等因素影响较大,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企业增资扩产的意愿会有所降低,市场持续下行会导致投资者参与增发的意愿降低。此外,企业自身股价如果回调幅度过大,基于融资成本的考量,也会降低增发的意愿。预计第四季度延续前三季度较弱的增发意愿,全年增发规模合计约6000亿元。综合首发和增发规模,2022年资金需求合计约12000亿元。 随着注册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注册制架构初步经受住了市场考验,配套制度和法治供给持续完善,全面注册制有望加速落地,伴随退市制度进一步完善,A股上市公司将迎来量质齐升的良好发展局面;北交所成立一年有余,企业备战上市与具备上市条件间的时滞性影响逐步消除,2023年北交所将迎来上市小高峰。结合疫情防控优化边际改善的基本形势,预计2023年一级市场发行意愿小幅回暖,规模较今年平稳增长,全年首发和增发规模约12000~14000亿元。 从IPO的板块分布情况来看,2018年以来IPO规模持续增加,其中科创板近三年规模占比均保持在40%上下,创业板和科创板对增量规模贡献较大,北交所成立时间较短,目前上市规模占比较小且增长相对缓慢。 从行业分布来看,今年以来电子、医药生物、通信、电力设备以及计算机首发规模居前。电子、医药生物、机械设备、计算机和电力设备首发数量居前。IPO的规模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当前的行业景气度,以及未来国家的产业导向和行业趋势。 2、产业资本净减持 从产业资本来看,主要股东净减持的规模与解禁规模相关度较高。股东净减持规模的增加会对指数上涨形成一定压制,并在市场回调的时候强化下跌的趋势,而当市场处于阶段性大底时,重要股东的减持规模也会有所降低。截止2022年11月14日,重要股东合计净减持规模为3589亿元,同区间解禁规模为39912亿元,占比为8.99%。当前已披露的2022年全年个股解禁规模为4.82万亿,按照这一比例估算2022年重要股东全年净减持规模约为4400亿元。 细分行业来看,截至2022年11月14日,净减持的规模与解禁规模具有一定的相关度,同时减持规模较大的行业市场表现相对更差。展望后市,2023年预期解禁额度较高的行业,股东减持的预期相对较高,并对指数形成一定压制,但是最终指数的表现还取决于其他增量资金对产业资本减持的对冲。预计2023年市场修复行情下,重要股东净减持规模平稳增长,约为4000~5000亿元。 五、2023年大势研判:波动中坚定复苏,呈现“√”型走势 (一)2023年大势研判:波动中坚定复苏,呈现“√”型走势 我们认为2023年将是复苏之年,在经济、政策、流动性等基本面的支撑下可以比今年更乐观,但疫情放开后,消费的复苏之路并非坦途,也需警惕内生需求恢复不足的预期差。 从库存周期来看,2023年相较于去年双周期(库存周期与朱格拉周期)向下的阶段压力将显著缓解。目前已经进入主动去库存的尾段,根据我国3~4年一个库存周期的规律来看,我们预计中国有望在明年二季度进入被动去库存阶段,对应到美林时钟来看,即从衰退期进入复苏期,周期可类比2012~2013年和2018~2019年。 2013年是颇具代表性、对当前具有借鉴意义的一年。我们曾在去年的年度策略中将2022与2012年的经济周期和环境进行类比,判断2022年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那么2023年将进入复苏阶段,对应的可类比2012~2013年。2012年面临经济转型、降速,市场预期较为悲观。2013年,信贷脉冲刺激、地产基建投资托底,同时,政策高度重视并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上彼时正值智能手机渗透率快速提升阶段,于是代表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方向的创业板率先复苏,成分股中计算机、传媒等权重板块持续上行,带动创业板在2013~2015年走出一波牛市。 从流动性来看,2022年在外部收紧的情况下,国内货币政策仍然坚持“以我为主”,多次降准降息。2023年,预计上半年美联储结束加息,叠加国内通胀压力不大,因此国内货币政策将从“灵活适度”到“精准有力”。而“财政政策加力提效”之下,基建、制造业预计继续高增长,加上地产政策边际宽松,需求回暖、信心提振之下,宽货币到宽信用的传导将更加顺畅。此外,外资机构普遍对明年国内经济信心提升,资金有望大幅回流,为明年重要的资金增量。 运行节奏上,有三种情境的推演。 乐观情境下,经济周期底部向上,重要会议定调积极发展经济,房地产政策重启宽松周期(类似2008和2014年,政策大幅放松),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基建、地产等“旧经济”托底刺激经济,同时,防疫放开后消费持续复苏,形成“投资-需求”正循环。此外,基于我国经济转型调结构等战略下,大力发展高端制造、硬科技、绿色双碳等符合长期战略方向的新兴成长行业,基本面强劲。流动性上,美联储转鸽,在一季度结束加息,外部流动性收紧结束,对权益资产的风险偏好压制缓解,人民币资产在强劲基本面的吸引下引流外资布局,内外资金合力。此种情境下,预计全年指数表现较强,顺周期、消费、成长板块均有表现。 悲观情境下,经济周期底部向上复苏乏力,防疫政策放松,但大面积感染叠加三年疫情习惯下消费意愿下行,居民储蓄率继续上行,地产政策边际宽松(仅现有落地),但需求低迷之下行业整合出清,行业继续下行拖累经济,财政发力但基建独木难支,宽货币-宽信用-实体经济传导受阻。新兴行业方面,前两年在部分领域形成过剩产能,受到外需回落下,高增长受阻。外部流动性方面,美联储“步伐放缓,但走得更远”,叠加国内经济复苏不及预期,资金入市不及预期。此种情境下,预计复苏证伪后,估值修复行情后将持续回落,前期政策预期较强的板块占优。 中性情境下,经济周期底部向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地方/全国两会定调明年经济发展方向,地产政策重启宽松周期(类似2012和2018年,主要表现为放松公积金、取消限购等,宽松力度较小),地产企稳,而积极的财政政策下带动新老基建发力,二季度全国进入人员流动/生活秩序正常化阶段,但受到疫情冲击影响,消费复苏未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复苏曲线被拉长。外部流动性方面,在国内上、海外下的周期错位下,人民币资产仍具备一定吸引力。此种情境下,预计行情节奏或为:拔估值→基本面验证→震荡整固,整体呈现“√”走势,行业板块从价值到成长板块轮动。 我们认为中性情景出现的概率更大,一是虽然地产政策边际宽松,但“房住不炒”仍是主基调,疫情影响下需求复苏存在一定不确定性;二是疫情阴霾下消费的修复程度有待验证,疫情期间不少居民倾向于减少消费提升抵御风险能力,内需弱回暖是否能够对冲外需的回落;三是在经济结构转型中,市场“弃旧迎新”,旧经济估值承压,对市场风险偏好提升有限。综上,我们认为2023年将是复苏之年,整体环境比今年更好,但复苏之路并非坦途,行情节奏:拔估值→基本面验证→震荡整固,整体呈现“√”走势,行业板块从价值到成长板块轮动。 (二)2023年配置逻辑:把握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条逻辑 2022年,在经济周期下行阶段,稳增长和成长轮动表现,下跌过程中稳增长表现出较强的韧性,反弹阶段以新能源为主的成长板块是主旋律,伴随着地产政策边际宽松、防疫政策有序放开,地产链、线下出行消费链相继表现。 2023年,在经济复苏阶段,从经济、政策、流动性三方面寻找线索:1)与经济周期强相关的基建地产链、大消费等顺周期板块有望率先表现;2)在经济动能切换、调结构的长期目标以及内外流动性宽松阶段,绿色低碳、硬科技、专精特新等成长板块有望持续受益。同时自下而上的角度关注:1)需求侧从高景气/困境反转寻找线索;2)供给侧从行业整合出清方向寻找线索。 六、2023年行业配置:自主安全、需求复苏、供给出清等主线 2023年,建议关注四条主线:1)需求复苏/困境反转逻辑的:基建地产链、消费等;2)供给整合出清的:房地产、建材、社会服务、商贸零售、生猪养殖;3)景气/自主安全的:绿色低碳、数字经济、国防军工、芯片半导体;4)主题投资方面关注国企改革、“一带一路”等。 (一)绿色低碳:风电&;光伏&;储能&;新能源车 1、风电:大基地+分散式+海风建设贡献动能;国产化替代和原材料推动产业链修复 1)国内政策积极布局,海外能源转型迫切,陆海风内外需求旺盛 国内方面,在政策的有力支持下,陆上风电大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分散式风电建设逐步提速;海上风电未来需求有望超预期,平价上网和走向深远海成必然趋势。 2022年1-10月我国风电新增并网装机共21.14GW,在2021年高基数基础上仍同比增长10%。结构上看,补贴退坡背景下,2020年陆上风电、2021年海上风电经历“抢装潮”,风电装机规模增长迅猛,海上风电在风电新增装机占比明显提高。 2022年5月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中提出推动风电项目由核准制调整为备案制,风电项目审批流程简化,加上各地区推动风电下乡,推进清洁能源农村发展,未来分散式风电建设需求和热情高涨。 海外方面,俄乌战争背景下欧盟各国加速新能源转型,海上风电建设持续加速,2022年5月德国、丹麦、荷兰、比利时四国提出的海风建设规划目标在当前规模基础上增加10倍;欧洲各国上游高成本传导至电价,分布式能源的竞争力凸显,居民自建分布式风光意愿强烈。美国方面免税政策持续,同时积极规划海上风电,按照拜登政府宣布的2030年新增海上风电装机30GW的目标,未来十年间美国年均新增海风装机3.34GW。 2)国产化替代加速,降本增效驱动下风电产业链有望修复 多年来,在政策有力引导下,我国风电产业得到了高质量发展,如今已初步实现国产化。我国企业在风电主轴、铸件、塔筒、海缆等细分行业产能领先,具备行业壁垒和规模优势。在相对落后的轴承等高技术壁垒领域,我国企业依托于销售电价、原材料价格、人工成本和基地成本等优势,有望奋起直追,不断提高国产化替代水平。 随着技术发展迭代,风电相关成本持续降低,LCOE竞争力显现,目前陆上风电实现全面平价,海上风电平价上网进程加速推进。2022年陆上风电投资成本约为5000元/kW,其中风机成本占比40%,假设年利用小时数达到2200h,则陆上风电度电成本将降至0.2元以下,极具竞争力;2022年海上风机招标价格已降至约3500元/kW,相较2020年降幅近36%。今年二季度开始的原材料价格下降,将反映到22Q4及明年的业绩中,轴承、锻铸件等相关环节边际利润改善将得到体现,风电产业链有望迎来修复。 明年风电需求旺盛与供给降本形成共振,建议关注:1)风电整机龙头企业;2)具备成本优势且产能领先的风电环节企业;3)铸件、塔筒、法兰、海缆等领域有海外布局的制造企业。 2、光伏:需求持续高增,产业链供需错配改善,竞争格局改变 1)光伏装机需求有望高增:大基地建设+分布式光伏贡献动能 国内方面,风光大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分布式光伏经济性更佳和整县推进政策支撑需求高增。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光基地项目,“十四五”时期规模近300GW,目前第一批风光大基地项目已全面启动建设,第二批项目已部分开工,因此2023年集中式光伏装机需求具备持续性。 分布式光伏装机更具经济性,叠加整县推进政策支撑,分布式光伏占比将持续提升。成本方面,分布式电站造价显著低于集中式电站;收益方面,随着电力市场制度不断完善,第三方纳入参与主体范畴,分布式光伏商业模式的可行性显现,同时电价改革扩大了市场交易价格浮动范围,有望提高分布式收益率。 2022年1-9月我国光伏新增并网装机共52.6GW,前九月累计新增装机量已接近2021年全年水平。结构上看,2021年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容量首次超过集中式,成为光伏装机增量的主要力量,预计2022年增幅超过100%,分布式市场景气持续升温。 能源安全问题日益突出。2022年5月欧盟的“RepowerEU”计划提出2025年光伏发电能力翻番,2030年总装机量达600GW,较2021年底装机规模提高近2.6倍。此外,欧盟计划加快可再生能源审批程序,放宽环评标准,利好光伏发展。 2)上游硅料产能释放缓和供需矛盾,产业链格局变化关注技术革新和海外布局 上游产能持续扩充缓和了供需错配矛盾,2023年产能进一步释放带动成本边际改善,并向中下游传导。2022年11月下旬以来,受益于新增产能释放硅料价格持续回落,带动硅片、电池片、组件等产业链环节产品价格下跌。2023年硅料全年供给产能进一步扩充,预计超130万吨。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硅料长单签约总量,目前签约总量已达363.148万吨,同比增幅达到86.71%,创近年新高。 上游价格下滑利好中下游企业,盈利再调整下组件和逆变器环节有望受益,继而进一步刺激终端需求释放,推动光伏产业链维持高景气。 供需错配问题解决后,光伏产业链各环节的竞争将围绕技术革新和订单优势展开。具体环节来看,上游硅片技术发展趋向大型化、薄片化;中游N型电池技术日益成熟,成本加速降低,经济性凸显,其中TOPcon技术已实现量产,HJT和xBC技术各有优势,当前仍在快速发展迭代,未来N型电池得益于高效率低成本,其出货量占比将快速提升;下游微型逆变器受分布式发展,又由于其效率、安全、成本更优,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此外,石英坩埚、银浆、胶膜等辅材领域中具备技术优势和规模优势的龙头企业将受益。 另一方面,我国光伏产业链处于世界绝对领先地位,技术和成本优势显著,海外高需求直接利好全球布局的国内光伏企业。2021年硅片、电池、组件、多晶硅的国内产能分别占全球产能比重的97%、88%、82%和79%,国内光伏企业已在全球多区域布局产能,相关技术和产品位居行业领先水平。 光伏产业链利润重分配,竞争围绕技术革新和订单优势展开:上游产能持续扩充缓和了供需错配矛盾,2023年产能进一步释放带动成本边际改善,并向中下游传导,盈利再调整下组件和逆变器环节有望受益,继而进一步刺激终端需求释放,推动光伏产业链维持高景气。另一方面,我国光伏产业链处于世界绝对领先地位,技术和成本优势显著,海外高需求直接利好全球布局的国内光伏企业。2023年光伏产业链格局变化关注技术革新和海外布局,建议布局1)具有规模优势、垂直一体化和全球布局能力的光伏龙头企业;2)各环节细分领域新技术领头企业。 3、储能:电源侧和用户侧储能放量发展,关注新型电池技术 1)储能作为“碳中和”的稳定器和平衡器,发展空间广阔,明年保持高增速。 储能市场处在爆发增长阶段:国内外政策加码叠加系统性成本下降,电化学储能市场的装机规模有望放量,同时高比例的可再生能源将大幅提升对储能长期持续的需求。根据of-week预测,2021-2025年,国内及全球储能装机量的年化增长率分别为93%、104%。得益于储能行业发展、技术升级和品类拓展,国产储能逆变器全球市占率快速上升,有望加速出海抢占全球市场。 应用场景来看,电源侧储能需求主要来源于新能源发电渗透率持续提高,政策要求强制配储,截至2022年10月,国内储能项目累计招标超12GW/26GWh,电网侧储能和用户侧储能得益于商业模式的开拓和电力辅助服务制度的完善,收益率有明显改善。预计在政策支持和规划目标引领下,2023年国内储能市场持续火热,储能电池产业链充分受益。 海外方面,美欧为储能建设主力。受到俄乌冲突导致的能源危机和高电价影响,欧洲户用储能需求旺盛,分布式能源家庭户储成为应对能源危机的有效手段。美国与中国类似,储能需求以能源转型下的电源侧建设为主,同时受IRA政策推动,2023年将继续保持高增长。 2)新型储能技术发展加速,关注钠电池、钒电池和氢能等新技术、新工艺 钠电池:安全性高,高低温性能优异,与锂电池结构类似,可借鉴锂电池产业化经验,成本节点已至。钠离子电池的材料成本相比于锂离子电池有30-40%的下降空间。中科海钠数据显示铜基钠离子电池的材料成本约为0.26元/Wh,低于磷酸铁锂电池。从能量密度的角度考虑,钠电池有望首先替代铅酸和磷酸铁锂电池主导的低速电动车、储能等市场,但短期内难以撬动消费电子和动力电池领域的市场。 全钒液流电池:具有高安全、易扩展、寿命长等优势,目前技术逐渐成熟,示范项目已商业化运行。凭借其独特的安全性和度电成本的优势,钒电池被视为是在中大型储能领域最具应用前景的电化学储能技术之一,2022年8月大连100MW/400MWh液流电池储能示范项目的商业化运行也标志着钒电池技术的规模化已经进入发展快车道,2023年关注电源侧、电网侧钒电池的应用发展。 氢能:全球氢能产业正在高速扩张,多国制定氢能发展战略。2021年全球氢气总需求量达到9400万吨,同比增长5%。当前多国发布或制定了国家氢能战略,日本提出建设“氢能社会”,德国大力发展氢能科研,俄罗斯以出口氢能为导向,美国助力产业脱碳。按照目前各国制定的氢能发展政策,到2030年,全球氢气需求有望达到1.15亿吨。 全球储能市场处在爆发增长阶段,电源侧和用户侧应用场景前景无限:国内外政策加码叠加系统性成本下降,电化学储能市场的装机规模有望放量,同时高比例的可再生能源将大幅提升对储能长期持续的需求。受到俄乌冲突导致的能源危机和高电价影响,欧洲户用储能需求旺盛,分布式能源家庭户储成为应对能源危机的有效手段。 新型储能技术发展加速,关注钠电池、钒电池和氢能等新技术、新工艺:钠电池安全性高,高低温性能优异,与锂电池结构类似,可借鉴锂电池产业化经验,成本节点已至;全钒液流电池具有高安全、易扩展、寿命长等优势,目前技术逐渐成熟,示范项目已商业化运行;全球氢能产业正在高速扩张,多国制定氢能发展战略。 2023年储能发展仍将如火如荼,重点关注1)锂电产业链龙头企业,受益全球高需求的海外布局企业;2)钠电池、钒电池和氢能技术领先企业。 4、新能源汽车相关行业:政策支持下高景气持续 1)新能源汽车高景气延续,销量持续增长,渗透率提升 新能源汽车高景气延续,销量持续增长,渗透率提升: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攀升,预计2023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在政策支持下延续高增趋势,新能源渗透率进一步提高。海外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趋势不可逆转,2023年全球大部分区域在政策支持下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继续提高,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保持高增长。 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攀升,预计2023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在政策支持下延续高增趋势,新能源渗透率进一步提高。2022年1-10月,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527.26万辆,同比增长109%,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24%。按照当前增长趋势,预估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突破700万辆,新能源渗透率约24.5%。今年以来新能源汽车发展支持力度加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力度持续加大,政策方面,新能源汽车免征购置税延续实施至2023年底,预计2023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高增长,渗透率进一步提高。 海外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趋势不可逆转,新能源汽车销量保持高增长。分区域来看,欧洲受地缘冲突下的供应链限制、能源危机和补贴政策到期三重影响,本土销量将延续低迷走势,美国随着《通胀削减法案》通过,市场对于23年税收减免退坡的顾虑得以消除,本土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再加码,短期内将刺激市场销量大幅增长。2022年前三季度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超680万台,同比增长61%,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13%,同比增长5.2pct,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展望2023年全球大部分区域在政策支持下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继续提高,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保持高增长。 2)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受益行业发展,动力电池产能扩充落地,产业格局形成,关注新技术发展和海外产业布局 新能源汽车行业需求高增,将带动动力电池需求保持高速增长。2022年锂电池上游资源价格暴涨,随着明年新增产能集中落地,上游价格有望小幅回落,产业部分利润向中下游转移。同时电池高端产能、材料端供给约束有所放松,行业竞争格局取决于企业一体化降本成效和新技术工艺优势。 2023年中国电池产业技术迭代加速,46系电池、pet铜箔、钠电池等新技术有望落地中高端车型。钠离子电池相较锂电具有低成本、安全性和宽温性等优势,依照锂电池发展经验,其有望在汽车、储能领域快速放量;磷酸锰铁锂能量密度更高,安全性更佳,当前已有量产产线,预计2023年可实现装车;复合箔具有低成本、轻质量等优势,目前仍处于研发阶段,良率还有提升空间。竞争加剧格局下,看好新技术的放量应用、及提前布局具有技术产能优势的企业。 此外,中国企业占据了锂电产业关键环节的主导地位,国际竞争力领先,海外产能布局企业将充分受益全球高增长需求。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受益行业发展,动力电池产能扩充落地,产业格局形成,关注新技术发展和海外产业布局:随着明年新增产能集中落地,上游价格有望小幅回落,产业部分利润向中下游转移。同时电池高端产能、材料端供给约束有所放松,行业竞争格局取决于企业一体化降本成效和新技术工艺优势。中国企业占据了锂电产业关键环节的主导地位,国际竞争力领先。 2023年竞争加剧格局下,看好1)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2)产业链环节上,新技术放量应用及提前布局具有技术产能优势的企业;3)充分受益全球高增长需求的海外产能布局企业。 (二)大消费:线下消费&;必选消费&;可选消费&;生物医药 未来消费行业的复苏主要受到疫情放松后需求回暖进程以及稳增长政策的影响。于前者而言我们可以借鉴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的防疫政策变化后消费恢复经验。 香港自2020年以来经历了多次疫情管控的收紧及放松,全面的防疫政策逐步宽松是在2022年4月中旬。2022年2月香港爆发第五波大规模奥密克戎疫情,短期造成较为严重影响,新增确诊病例及死亡病例远超前几轮疫情的情况,并于3月初单日新增确诊人数达到本轮的峰值,超3万例,约一个半月后随着疫情趋于稳定,香港政府的疫情管控措施逐步放开。 2022年以来,台湾的疫情经历了5-6月和9-10月两轮反弹,今年防疫政策全面开始解除管制是2022年4月26日,较香港而言消费相关活动恢复时间较短,大约用时3个月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从消费支出来看,香港22Q1私人消费开支同比增速下滑5.8%,较2019年同期下降14.6%,22Q2和Q3随着疫情好转以及大规模消费券的提振作用,实现同比正增长;从零售业数据来看,4月14日政府宣布将逐步放宽社交距离限制后,零售业销货总价值直至10月才恢复到19年同期水平,消费数据修复历经约两个季度的时间。 4月底台湾开始执行“重症清零,管控轻症,不求确诊清零”,消费开支二季度同比增速仍维持正增长,于三季度恢复19年同期水平;零售业营业额月度增速仅在5月有较明显的回落,6月、7月实现营业额同比大幅增长22.53%、18.09%,均超过疫情前水平。 从行情走势来看,22Q1受疫情影响恒生指数震荡走弱,后续随着逐步宣布全面放宽社交距离限制,6月底出现短期小幅反弹高点。在开放后较短时间里各行业均未实现大幅正收益,但消费相关行业相对坚挺,在3个月时间维度里大消费板块均表现较好,而且随着时间推移可以看到日常必选消费和服务向可选消费、制造业传导。 22Q1台湾在宣布逐步在各个方面解除防疫管制半个月后,台湾加权指数出现反弹,并于5月底达到反弹高点。由于半导体产业链是台湾经济的支柱,疫情后全球电子需求量的高企使其电子制造及出口表现出较强韧性。从台湾股市各行业的走势来看,随着疫情防控的逐步放开,电子制造作为台湾的优势产业表现一直较为坚挺,消费方面线下场景修复程度逐步加深,并且由必选消费向可选消费传导。 国内未来防疫优化下消费行业演绎推演 在疫情的冲击下,国内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增速出现明显下滑,10月同比增速为-0.5%,自20年以来月度增速持续低于疫情前8-10%的增速水平,内部出口、投资和消费表现分化,消费部门对经济的贡献占比下降,疫情对消费活动影响显著。从线上线下消费来看,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累计同比增速维持在历史低位,但占比有所提升,这意味着线下消费受损较为严重。 根据港台经济复苏经验,在防疫宽松政策全面推进后,经济恢复并非一蹴而就,各项消费指标恢复至疫情前水平仍存在约1-2个季度的缓冲期,从股市行情的角度来看,在开启全面放松的防疫政策后,市场反弹通常会滞后0.5-1个月,反弹持续超1个月达到高点,并且由于疫情还有小幅反复的可能,会对市场会造成一定扰动。考虑到12月6日我国中央政治局会议对明年经济工作的部署,“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未来消费相关行业的恢复趋势较为确定,但修复速度还需关注疫情的演变及政策落地实施情况。 借鉴港台经验来看,在防疫政策全面放宽后,对线下消费场景的限制首先被放开,直接促进了出行、聚会等社交活动的恢复正常,从港台股市行情来看,消费相关行业表现均占优,线下消费会逐步修复,必选消费较有韧性,并且随着时间推移会从必选消费转向可选消费。 1、线下消费场景:酒店餐饮、旅游及景区、影视院线 在疫情影响下,出行及服务等线下消费受损程度较为明显,修复弹性更大。并且从盈利一致预期角度也同样印证未来线下消费服务的业绩修复空间较大,在申万二级行业中2023年预期盈利高增及改善幅度排名均居前五的行业包括酒店餐饮、旅游及景区、影视院线。 根据港台全面开放后大消费板块各行业的走势,服务业率先回暖,且行情能够持续一段时间。未来一年疫情走向好转的大趋势较为明确,大部分人恢复正常生活节奏后,出行和服务需求将显著增加,但同时也需时刻关注疫情发展变化,根据港台经验在防疫全面放宽之后,疫情仍有短期反复扰动的风险。 2、必选消费:食品饮料、养殖 就各行业营业收入较2019年同期水平恢复程度来看,2022年前三季度食品饮料作为必选消费增长超过了以家用电器、汽车为代表的可选消费以及线下消费相关的商贸零售、社会服务,相对具有较强韧性但增盈利速较疫情前有明显放缓(19Q3、20Q3、21Q3、22Q3食品饮料的归母净利润累计增速分别为19.47%、12.17%、13.02%、12.47%)。根据港台股市经验,在当前防疫管制开启全面宽松的时点食品饮料行业板块具有韧性,并且随着线下场景的放开,社交聚会逐步恢复,酒类饮料等将有望出现显著的需求反弹,并且成本端随上游大宗商品的价格回落将利好利润率表现。白酒的产品升级和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我国居民消费升级的大方向确定,随着消费场景的恢复,白酒行业将迎来较为确定的增长前景。 今年能繁母猪去产能将逐步影响生猪出栏量,猪价拐点已现,有望于2023年见顶,利好生猪养殖行业利润增长。短期来看,冬季是猪肉消费需求旺季,猪价有望维持在年内高位。中长期来看,疫情对消费需求的影响将被消化,未来一年生猪行业盈利有望边际回暖,并且生猪价格的增长趋势确定,养殖户将扩大补栏,养殖量将回升,将带动饲料行业受益,叠加低基数效应,养殖产业链将迎来高景气。 3、可选消费 总体而言,可选消费疫情受损程度大于必选消费,随着防疫宽松政策的推进,行情演绎将有望从必选消费传导至可选消费,修复空间较大。综合来看,就当前时点来看,疫情对需求端造成的压力仍将持续一段时间,后续可关注促消费政策出台的可能。 2022年在疫情多点、散发的冲击之下,线下消费受损明显,增速由2021年高点转为负增长,3~6月、8~9月受到持续冲击。展望2023年,在防疫政策优化下,客流复苏将带动可选消费核心渠道的免税板块受益。同时,稳增长下刺激消费、海南自贸港等有望成为扩内需的重要驱动,同时由于今年的低基数效应,明年业绩弹性较大,积极布局免税产业链阿尔法机会。此外,受益于社交“重启”的餐饮、酒店、旅游板块需求也将迎来回暖。 4、生物医药 参考美国、英国、韩国及国内港台政策松绑之后表现,我们认为2023年医药市场随着疫情防控政策优化得到修复,建议关注两条投资主线。一是,精准科学防疫保障社会正常运转要求下,新冠防控相关直接需求将持续存在,建议重点关注抗原检测、中药以及新型疫苗等重点领域。二是疫后复苏叠加政策托底,创新药、医疗器械及CXO有望得到修复。 一是,精准科学防疫保障社会正常运转,看好抗原检测、中药以及新型疫苗。 1)抗原检测:抗原检测具有感染早期灵敏度高的特点,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最新发布《新冠病毒抗原检测应用方案》为抗原应用市场空间打开新局面。关注上市较早、曾在海外大量使用、灵敏性和特异性已经得到主要国家市场验证的相关产品,重点关注其中产能效率高、成本优势大的细分龙头公司。同时,产业链上下游相关的抗体、NC膜、平台渠道企业均有望分享红利。 2)中药:中医药能够显著改善新冠肺炎患者发热、咽喉疼痛、咳嗽、乏力等症状,在缩短核酸转阴时间等方面具有很好的优势。我们预计,如发生疫情冲击下的大面积感染,退热、止咳、抗病毒、治感冒等中药(尤其是非处方药物)需求将会迅速放量。建议重点关注“三药三方”、解毒镇痛类中成药及其相关产业链。 3)新型疫苗:国内来看,推进疫苗序贯免疫相关工作提上日程。考虑到居民前期普遍接种的为传统灭活病毒路线疫苗,我们认为,序贯免疫中已上市(或获得紧急使用)的新型疫苗更具备竞争力,建议关注已有新型疫苗产品在研或上市的相关企业。 二是,疫后复苏叠加政策托底,创新药、医疗器械及CXO有望得到修复。 1)创新药:创新药增长的逻辑主要在于医保支付价格边际转暖、重磅品种批量上市、出海业绩值得期待。医保支付方面,今年医保目录调整的工作方案总体上较为温和,创新药价格调整预期边际转暖。重磅品种方面,2023年预计将会有30个左右国产一类创新药物获批上市,big pharma和biotech公司进一步完善产品矩阵,双双进入收获期。国际化市场方面,多家药企自主出海进入关键节点,海外销售放量具备确定性。 2)医疗器械:财政贴息贷款更新改造医疗设备、提高公立医疗机构国产设备配置水平、集采政策政策边际缓和三向托底支撑医疗器械行业全年成长逻辑。医疗设备方向,预计政策红利叠加品牌认知度提高,国内龙头有望进一步打开市场。耗材和试剂方向,集采政策边际转暖,具有成本优势、销售渠道优化迅速、产品线丰富的企业有望脱颖而出。 3)CXO:头部公司高增长态势不减,考虑到疫后修复下游企业研发需求恢复和周期下滑拐点到来,叠加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分工恢复,具备(人力、原材料)成本优势的本土CXO有望再创佳绩。 (三)金融&;基建&;地产链 2022年,房地产行业持续下行拖累了经济企稳,行业供给侧改革出清,临近年底,政策松绑力度持续加大:信贷、债券、股权“三支箭”悉数落地。我们认为2023年,房企的现金流和负债表将有所改善。 另一方面,2016年首提“房住不炒”后,成为地产政策的主基调,因此之后的政策调整更多的是以因城施策下的局部调整为主。市场对行业未来需求和预期普遍较为悲观,因此需求端的政策宽松仍值得期待。 回溯历史,2000以来共经历四轮较大级别的地产行情,分别是:2008年、2012年、2014年和2018年。其中,2008和2014年,政策大幅放松,因此持续时间和超额收益明显;2012和2018年,主要表现为放松公积金、取消限购等,宽松力度较小,因此行情的持续和超额收益较小。 历次的地产行情演绎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基本面下行→政策边际宽松→基本面证实/证伪。房地产是观察下游需求最为重要的行业之一,其对于中游制造业和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并且由于其涉及到的产业链长、市值占比大。从过去四轮的表现来看,板块内的行业轮动为:开工环节相关的房地产开发、银行、挖机、重卡等表现,接着竣工环节相关的钢铁、煤炭、水泥、玻璃等板块,最后传导至地产后周期与销量相关的家电、轻工等行业。 七、风险提示 1)疫情蔓延超预期,内需复苏低于预期;2)地产复苏不及预期,拖累经济继续下行;3)通胀数据超预期风险;4)地缘政治超预期风险。
lg
...
金融界
2022-12-15
中美经贸关系“习拜会”后迎来改善窗口?中国学者这样说
go
lg
...
免的。比如,中方曾直接批评美方挑起对华
贸易战和
科技战。但同时,中方也希望美方相向而行,在全球经济、气候变化等方面加强协调。 三是为两国经贸团队落实元首共识、推进务实合作创造了难得机遇。 四是有助于其他经济体增强战略自主性,拒绝选边站,加强同中国开展经贸务实合作,避免全球经济加速陷入分裂和对抗。 两国经贸关系依然面临挑战 宋国友强调,然而,美方对中经贸对抗性、极端性的一面虽然有所减弱,但中美经贸摩擦并不会消失,两国经贸关系依然面临挑战。 一是美方对华经贸基本认知仍相当片面,较为固化。美方对华经贸认知存在高度偏差,对中国基本经济制度、国有企业作用、市场准入水准以及经贸利益分配等方面的负面认知没有改变。如果美方这些认知上的根本偏差不改变,其落实元首会晤所达成共识的力度就需要打上一个问号。 二是美国国内政治的消极塑造。中期选举后,共和党控制了国会众议院,会以众议院为平台,表达本党诉求,打击拜登政府。特别考虑到在经贸领域,众议院拥有的立法权力更大,拜登政府势必会面临共和党掣肘。民主党人当然也会从国内政治出发,考虑其在对华经贸政策上的立场。中美经贸关系很可能会被中期选举后的美国国内政治结构所裹挟,被国内政治斗争所高度塑造。 三是华盛顿聚焦中美战略竞争、维护全球经贸优势的战略考虑。中美当前的经贸摩擦并不全然是经贸问题本身,还与中美战略竞争态势高度相关。美国对华采取的经贸政策,不仅仅是从经贸关系考虑,也有服务于对华战略竞争、维护其全球战略地位的需求。因此,美方会从削弱中国竞争优势的目标定位中美经贸关系。从这一角度出发,美国对华出口管制等遏制性经贸手段将会强化。 宋国友表示,因此,既要看到元首会晤对于两国经贸关系的积极面,也要看到双边经贸发展仍然存在的困难面。中美两国仍需要通过持续的高层对话以及市场交往,继续夯实两国共同利益,避免中美经贸关系失控,体现大国对全球经济的责任与担当。
lg
...
Dan1977
2022-11-25
央行不为人知的秘密!美元强势不会走远 “中国悄悄在做这个举动”
go
lg
...
税措施相形见绌。与此同时,特朗普的中国
贸易战
削弱人们对美国领导层的信任。他威胁美联储主席鲍威尔(Jerome Powell)以降息,随后他做出世界上最无能的新冠应对措施之一,导致超过100万人死亡,这是难以想象的。 拜登(Joe Biden)于2021年上任,见证政府支出的新一轮爆发。它增加本已长期存在的公共债务挑战,并向在供应链动荡中本已火爆的经济注入资金。拜登的工作速度不够快,无法提高生产率以减轻美联储抑制通胀的责任。 快进671天,美元抛售正在加速。在某种程度上,这反映出投资者押注美联储以75个基点为间隔加息的日子已经结束。然而,央行竞相购买黄金的警告信号不容忽视。 贵金属咨询公司Metals Focus董事总经理Nikos Kavalis表示,由于其不是“另一个国家的债务”的性质,这种黄色金属目前正在闪耀。在可预见的未来,“我们认为总体央行仍将是净买家”。 其中一些理由反映全球市场现在开始出现的艰难的公共债务计算,国际金融研究所的经济学家Emre Tiftik指出,全球债务与GDP的比率接近343%,现在比2021年第一季度的峰值低20个百分点,“这得益于强劲的增长和通货膨胀”。 然而他表示,“新兴市场债务与GDP的比率继续上升,尤其是在金融领域。” Tiftik解释说,根据通货膨胀调整的全球债务发行量目前处于多年低点。然而,“随着各国政府寻求支持增长并满足更高的融资需求,到2023年应该会发行更多的主权债券”,此时货币贬值“给借款人带来了额外的阻力,包括在拥有美元负债的成熟市场”。 Tiftik表示,归根结底,“全球主权利息法案将迅速增加”,尤其是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以及欧洲新兴市场和亚洲,这部分解释黄金需求激增的原因。 央行是否会继续购买黄金仍然是任何人的猜测,EY Parthenon经济学家Gregory Daco指出,鲍威尔美联储似乎“在11月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会议上通过采用新的速度与目的地范式重新调整货币政策,表明有意达到更高的最终联邦基金利率,同时以更慢的速度这样做步伐”。 Daco补充说,“中央银行积极收紧货币政策的决心以及货币政策对经济的滞后影响增加 了过度紧缩的可能性。” 美国联邦储备理事会成员克里斯托弗·沃勒上周表示,“我们没有软化,停止关注步伐,开始关注终点的位置。在我们降低通胀之前,这个终点仍然是一条出路”。 在此期间,北京一直在抛售美国债务。从2月底到9月底,中国至少卖出121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在俄罗斯总统普京的俄罗斯入侵乌克兰期间,这种抛售加剧。 7月以来,中国从俄罗斯进口黄金大幅增加。仅当月,中国的黄金交易量就飙升至去年同期水平的约50倍。 诚然,自2018年特朗普发起
贸易战
以来,北京一直在断断续续地减持美元资产。年中时,中国的国债储备为201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一年前,时任中国总理温家宝表示北京“关注我们的资产安全”,并敦促华盛顿“信守诺言,做一个有信誉的国家,确保中国资产的安全”。 两年后即2011年,标准普尔下调美国政府债务评级,证实了温最深的担忧。这是对共和党立法者拒绝提高华盛顿的法定借贷限额,冒违约风险的回应。现在,随着共和党人准备在众议院掌权,关于再次将债务上限 作为人质的议论纷纷。这种烧毁一切的策略将使拜登政府难以支付账单。由此产生的违约后果可能使2008年的全球危机相形见绌。 与此同时,如果出现另一种新冠变种并重创经济,财政挥霍将使拜登的财政部长珍妮特耶伦几乎没有回旋余地。在通货膨胀率上升的情况下由此导致的经济放缓可能会给企业利润和美国股票价格带来厄运。 这种动态将在人民币开始发挥作用的时刻展开。国际清算银行的最新数据将人民币列为世界第五大交易货币。中国的货币在短短三年内从第8位跃升至第5位。 中国人民银行在创建中央银行数字货币方面也远远领先于美联储。在今年早些时候的北京奥运会期间,电子元的使用受到限制。对于一个主要的货币当局来说,这是第一次,使中国在改写货币的未来方面具有先发优势。 然而华盛顿现在最大的担忧是主要货币当局将看到抛售美元的先发优势。美国施展巨额且不断增长的债务而不导致收益率飙升的魔术的方法是亚洲储蓄。与日本和中国一样,亚洲前10大持有国坐拥约3.5 万亿美元的美国欠条,而此时通胀飙升至数十年来最大,政治两极分化加深。 美联储政策动荡也很重要,瑞银分析师写道,“投资者对2022年黄金的看法喜忧参半,部分原因是实际利率上升和美元走强(看跌黄金)与高通胀和宏观不确定性升高(看涨黄金)的交叉作用。” 他们预计美联储将在2023年开始将利率从5.0%降至3.25%,推动金价从目前的约1740美元升至1900美元/盎司。 中国假设的黄金囤积是以美元为代价的,这表明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的使用势头正在加速。当然,今年中国经济的跌跌撞撞值得关注。中国扼杀增长的新冠清零封锁将GDP增长推至30年来的最低水平,这给低迷的房地产市场增加了压力。 就连看多中国的对冲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s创始人雷·达利欧(Ray Dalio)也指出,对于中国是在放松其严厉的新冠封锁措施还是加倍努力,存在很大的“困惑”。 正如惠誉评级的经济学家Tyran Kam所指出的那样,“我们预计政府将采取进一步措施来稳定该行业”。然而,旨在支持国内需求的政策将保持审慎和选择性,因为政府会避免可能导致房价上涨的政策。 “新冠清零政策的方向和预售房屋的及时交付也是影响购房者情绪的关键因素,有效实施最近宣布的支持私人开发商的措施对于流动性也很重要。” 然而,全球货币市场的长期轨迹仍然对美元不利,因为中国和其他主要国债持有国转向一种曾被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斥为“野蛮遗迹”的资产,该遗物现在对美元多头发出红色警报。
lg
...
小萧
2022-11-25
世界杯魔咒真的存在吗?
go
lg
...
002年是互联网泡沫破裂,2018年是
贸易战
。至于A股嘛...A股本来就是牛短熊长的市场,往往走一两年牛市就要修整几年,导致7次世界杯,只有2次碰巧在A股牛市的时候举行。 但是人们更容易记住让自己痛苦的事情,或是2002年和2018年世界杯期间全球股市下跌,又或是世界杯都撞上了A股的熊市,让人们产生了世界杯诅咒的错觉。这种情况在行为金融学中有一个专门的名词,叫做代表性偏差(Representativeness bias)。这种偏差指的是人们倾向于用过去经验归类未来的事件,但是过去的经验不一定经历过基本的统计检验。 例如,一条鲜嫩的小韭菜在2018年初开始炒股,在这年A股经历了
贸易战
、上市公司大股东质押危机,以及世界杯。到了今年,再次举行世界杯,小韭菜第一反应是回想起上一次世界杯股市是跌的。只有继续回忆,才会想起2018年下跌主要是因为
贸易战和
上市公司大股东质押危机。 那么就是说世界杯其实对股市没有影响吗?其实也不是,欧央行在2012年曾经出了一份报告,这份报告研究了在世界杯期间,投资者的注意力是怎么被转移的。 来源:欧洲央行 这份报告主要得出了3个结论,这3个结论的前提都是比赛在交易时段举行,这点非常重要。因为如果比赛在股市收盘之后举行,也就不存在比赛分散投资者注意力一说了。 来源:欧洲央行 来源:欧洲央行 第一条结论是当比赛在交易时段举行,交易次数会减少45%,成交量会下降55%。显然大家都顾着看比赛了,正经人谁还做交易啊。 第二条结论是市场的波动受到比赛中发生的事件影响,也就是说,比赛期间,经济和公司基本面对股价的影响变小了。 第三条结论和第二条差不多,说的是国家和全球股市的联动减少了20%,研究人员给出的原因还是投资者更关注比赛,用比赛中的事件在股市中下注。 这三点总结下来,就是世界杯期间交易量很可能会下降,并且会产生一些奇怪的波动。这些奇怪的波动是因为投资者根据足球场上的事件来下注,如果你发现这种波动,记得不要追,当看笑话就好了。 $标普500ETF(SPY)$ $上证指数(000001.SH)$
lg
...
老虎证券
2022-11-23
上一页
1
•••
103
104
105
106
107
•••
112
下一页
24小时热点
中国突传重磅消息!路透:中国下令限制央属金融机构员工薪酬 最高不超这个数
lg
...
公开“打脸”特朗普第一个重大投资项目!美媒:马斯克此举恐激怒特朗普
lg
...
令人意外!中国又出新招,A股港股拔地而起
lg
...
中国突然一把火点燃股市!关税威胁来去匆匆,全球市场稍作喘息
lg
...
特朗普罕见威胁普京!强劲避险需求刺激金价飙升至三个月高位 如何交易黄金?
lg
...
最新话题
更多
#SFFE2030--FX168“可持续发展金融企业”评选#
lg
...
19讨论
#链上风云#
lg
...
56讨论
#VIP会员尊享#
lg
...
1694讨论
#比特币最新消息#
lg
...
828讨论
#CES 2025国际消费电子展#
lg
...
19讨论